文章插图
《如果来日方长》刘醒龙 著 作家出版社
武汉抗疫长篇纪实散文
《如果来日方长》出版
4月8日,武汉“重启”一周年之际,湖北省文联主席、著名作家刘醒龙长篇纪实散文《如果来日方长》分享会在卓尔书店举行。
“第七十六天过去,接下来的日子不再是第七十七天!”
著名作家刘醒龙用亲身经历和处于一线的在场感受,写出20万字的长篇纪实散文《如果来日方长》,抒写那段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武汉抗疫过程。作家以理性客观的视角,详细描述亲人、朋友、同事、邻居,以及或熟悉或陌生的同城中人,与疫情决一死战的具体细节,用大量事实和实际行动表现了武汉人民在抗击疫情中的“拼命”精神,使人理解为何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为何是“英雄的人民”!
书中既有个人日常平凡小事的描绘,也围绕着疫情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深度反思,既有儿童在疫情之下令人动容的不一般表现,也有本地抗疫主力军鲜为人知的罕见手笔,具有相当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以文学形式客观地讲述了这场灾难对武汉人心灵、生命带来的巨大破坏和震撼,真实可信地铭刻了一个又一个普通的武汉人在非常时期的生活与感想,饱含深情地记录了武汉人民的特殊经历中一幕幕催人泪下的场景,以及国家、社会、医护人员、志愿者和患者等抗击疫情的表现所带来的感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的抗疫决策与担当,以及中国人民在抗疫战斗中的艰难历程与宝贵经验,用文学的特殊魅力有说服力地彰显伟大抗疫精神就在我们身边。
在作品中,作家对诸多事件的思考评论是理性而深沉的,也充满包容情怀。书中密实的细节、丰富的感受力、温厚的情怀、深刻的洞察、中肯的见解,使得这部作品内容充实并富于感染力。作为长篇散文而能如此一气呵成并始终激情饱满,实属难得。
《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评价道:作家用带温的笔触,一点点一段段,绘制出了一幅巨型画卷。画卷中人物细腻动人,他们不是扁平化的超级英雄,他们有恐惧、有无奈,但也有坚持,更有选择,他们是有情感厚度的真实的人,因为在大疫面前做出的正确决定,使他们成为值得敬重的平凡世界的勇者。
《当代》主编孔令燕用极简话语评价为:大历史、大视野、大情怀、大境界,真实而真诚,体恤且尖锐,柔情与刀锋,意象饱满,诗性气质,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以小见大。
文章插图
刘醒龙4月8日在卓尔书店《如果来日方长》分享活动现场发言。
【访谈】
个人情怀需要用社会脉搏来激活
读+:请您讲讲《如果来日方长》的写作过程。
刘醒龙:武汉“封城”初期,多家出版社和杂志约我写相关题材的作品,我都拒绝了。与其说是不想写,其实是不能写,更是没精力去写。
但是,后来发生一件事情,88岁的老母亲这期间病重,就诊不方便,我们又不住在一起,没办法,只能断断续续写一些和老母亲有关的文字,聊表心中的痛切。当然可能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自己于是动手写了一些片段式的文字。
【二十万字散文《如果来日方长》讲述武汉抗疫过程,刘醒龙:最难忘“运-20”飞向武汉|读+】疫情在发展,“封城”在继续,需要写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作品所面向的是空前艰难,作品的书写又让我感觉到用不着绞尽脑汁。很多东西就堆在眼前,堆在手边,只要愿意,每个人都是写作者,每一种写作都是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唯一的难题是写与不写!虽然自己最终选择了写,然而,我越写越是觉得这样的作品一辈子不要再写第二部。
读+:您想通过您的这部长篇纪实散文表达什么?
刘醒龙:我也不知道我真的想说什么、真的想表达什么,但是有一点我想我是清楚的,作为一个身在武汉的、在整个“封城”过程中一分一秒也没有逃跑的武汉人,我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本书了解真正的武汉,了解“封城”当中的那种真实的武汉生活,理解武汉也好,湖北也好,包括全中国人在疫情之下,我们的情怀是伟大的,我们的所作所为是值得信赖的。
社会的脉搏需要安放在个人情怀之中,个人情怀需要用社会脉搏来激活。
算起来,从初稿完成,到新书出版,前后差不多整整一年。从某种意义上看,几乎是另一种百感交集的封闭。这些年自己的各种各样的单行本出版了近百种,从未有过像《如果来日方长》这样,让内心充满焦虑与期待。因为,我急切地要用这本书与世人说一说武汉“封城”最深的痛与最深的爱。就像小谭护士长站在自家门口却不能进入家门,就像同事小陈收到一只口罩而泪流满面,就像我家小孙女连用一张面纸巾做点手工游戏都不可以,许许多多的这类感觉,若不是“封城”中人怎么可能体会到针扎一样的痛和乳养一般的爱?
- 清明|二十四节气:凡有井水处,皆知节气歌
- 快时代里的“慢美学”,二十四节气藏着中国智慧|文化时评 | 二十四节气
- 刘 铴:生命最后的呐喊(散文)|00后作品 | 弩之末
- 中华诗词|散文丨家乡的庙子坑
- 春联|上栗县桐木镇送春联迎新春
- 茅盾文学奖|“迟子建散文典藏”五卷全新上市
- 满 堂:一篇散文:从落笔到收笔|周四写作课 | 散文
- 人生酸甜苦辣,食物让生活温暖而充满希望|读书 | 冰心散文奖
- 中国散文学会|青未了|散文《感悟南山》
- 民俗文化|为什么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民俗文化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