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知识局微信」中国的粮仓是如何转移的?( 三 )


如果说人力驱动畜力 , 是中国的第一次农业革命 。 那么人畜力驱动水力 , 就是中国农业的第二次革命 。
明清时期 , 在这种新技术的支撑下 , 围湖造田发展到了巅峰 , 大大充实了湖广地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和人口承载力 , “湖广熟天下足”替代了“江南熟天下足” , 变成了中华晚期帝国农业留给后人的印象 。
清中-清末 , 江南地区的城市化和手工业越发繁荣
大量土地用于种植经济作物和工业原材料
而粮食生产大量转移到两湖(湖广)地区
这一产业转移可能是运河体系下区域分工的极限了
(底图来自:NASA)▼
「地球知识局微信」中国的粮仓是如何转移的?
文章图片
长江中下游历来是中国的粮仓 , 但在晚清以后的农业变革中 , 却处在相对落后的位置 。 在南方 , 人畜力驱动水车的运用一直持续到清末 。
19世纪初蒸汽动力抽水机传入中国 , 但最初并没有动摇水车在中国南方农业的地位 。 直到1934年全国大旱 , 当时省政府为了应对旱灾大量调集抽水机 , 日夜不停地抽取长江水灌溉田地 , 抽水机这一现代农业机械才开始普及 。 在南方地区 , 农业机械化推进的最大障碍在于 , 小块破碎土地的分割 , 让现代农用机械缺少效率 。
江南地区不光人均耕地极其紧张
而且商业繁荣由来已久 , 土地用途与权利关系复杂
除非相当强势的政府 , 大规模技术改造是很难实现的
(图片来自:googlemap)▼
「地球知识局微信」中国的粮仓是如何转移的?
文章图片
但在关外 , 却是一片完全不同的景象 。
清代中国有了两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关键变化:
其一 , 中原和东北地区有了更紧密的联系 。 其二 , 新大陆的发现带来“粮食革命” , 原产于美洲的玉米、土豆等作物的传入 , 让中国出现了人口的大爆炸 。
相比小麦、水稻 , 土豆的种植和加工都要容易很多
但人口的爆炸并未带来技术和效率的进步
反而使新技术被更低廉的劳动力排斥 , 个人更加贫穷
(图片来自Vladimir/shutterstock.com)▼
「地球知识局微信」中国的粮仓是如何转移的?
文章图片
这意味着 , 关内的人地矛盾变得更加尖锐 。 虽然清政府为了保护东北“龙兴之地” , 严令禁止汉人到东北开垦 , 但仍然阻止不了以破产农民为主的关内人口“闯关东” 。 19世纪下半叶之后 , 禁令逐渐放松 , 更多关内居民涌入关东 。
关内与关外的人口密度以及人均耕地还是差距挺大
黑龙江(上图)与河南(下图)
(图片来自:googlemap)▼
「地球知识局微信」中国的粮仓是如何转移的?
文章图片
“闯关东”移民的后代 , 和后来日本殖民东北留下的技术与器械 , 在客观上为新中国成立后对东北地区的大开垦提供了条件 。 建国以后 , 一代代英雄儿女奔赴东北 , 终于让昔日的“北大荒”成为“北大仓” 。 这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三次农业革命 , 规模化、机械化的大生产 , 和以袁隆平杂交水稻为代表的育种、抗病虫等农业技术的升级 , 带来了中国农业的现代化 。
而且从降水量来看
东三省大部分地区降水条件都比较好
只要有足够的基础设施和育种投入
东北平原确实是中国仅剩的潜力巨大的农产品基地▼
「地球知识局微信」中国的粮仓是如何转移的?
文章图片
粮食也可以数字化
虽然农业已经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 , 现代工业也逐渐开始了对农业的深度渗透 。 然而 , 当互联网时代来临的时候 , 农业和新经济的联系好像显得有些疏离 。 在一些人眼中 ,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 , 很难想象究竟能怎么与数字技术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