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你以为的杜甫的生活,与实际上杜甫的生活

自称“诗是吾家事”的“诗圣”杜甫 , 其实是个比较高傲的人 , 在他眼中 , 是看不起普通百姓的 。
广德元年(763)的夏天 , 杜甫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写了一首《喜雨》的诗 , 其中有两句诗是“安得雷公鞭 , 滂沱洗吴越” , 意思是怎么能够用钢鞭去鞭打雷公 , 让他降下滂沱大雨来清洗吴越一带!
【历史故事】你以为的杜甫的生活,与实际上杜甫的生活
文章图片
看到这里 , 你可能一脸懵逼 , 不过不要急 , 杜甫也知道我们看不懂 , 于是自己在旁边做了注解:“时闻浙右多盗贼 。 ”于是 , 他这两句诗就很明白了:希望滂沱大雨能够清洗掉吴越一带的“盗贼” 。
这些“盗贼”是什么人呢?《资治通鉴》里有记载:
代宗宝应元年(762)八月 , ……台州贼帅袁晁 , 攻陷浙东诸州 , 改元宝胜 。 民疲于赋敛者多归之 。 李光弼遣兵击晁于衢州 。 破之 。 ……九月 , 袁晁陷信州 。 冬十月 , 袁晁陷温州、明州 。 代宗广德元年(763)夏四月庚辰 , 李光弼奏擒袁晁 , 浙东皆平 。 时晁聚众近二十万 , 转攻州县 , 光弼使部将张伯仪将兵讨平之 。
代宗宝应元年(762)八月 , ……台州贼帅袁晁 , 攻陷浙东诸州 , 改元宝胜 。 民疲于赋敛者多归之 。 李光弼遣兵击晁于衢州 。 破之 。 ……九月 , 袁晁陷信州 。 冬十月 , 袁晁陷温州、明州 。
【历史故事】你以为的杜甫的生活,与实际上杜甫的生活
文章图片
代宗广德元年(763)夏四月庚辰 , 李光弼奏擒袁晁 , 浙东皆平 。 时晁聚众近二十万 , 转攻州县 , 光弼使部将张伯仪将兵讨平之 。
在杜甫看来 , 李光弼就是他所期待的“雷公” , 而“浙右盗贼” , 就是袁晁领导的将近二十万的起义农民 。 这些农民之所以起义 , 不过因为当时的赋税太重 , 他们已经没有办法 , 不得不铤而走险走上起义这条路 。 可是在我们的“诗圣”眼里 , 却把他们当作“盗贼”一般 。 更重要的是 , 他觉得这些人应该被清洗掉 , 一点同情惋惜的情分都没有 , 仿佛这些起义百姓的性命完全不重要 。
【历史故事】你以为的杜甫的生活,与实际上杜甫的生活】其实 , 杜甫是十分坚定地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的 , 他的所作所为 , 也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
【历史故事】你以为的杜甫的生活,与实际上杜甫的生活
文章图片
我们常把杜甫的《三吏》《三别》称为“诗史” , 虽然这六首诗确实反映了当时的真实情况 , 但有些地方 , 却表明了杜甫统治阶级的立场 。 比如《新婚别》里说“父母养我时 , 日夜令我藏” , 一个贫穷的农家女 , 父母怎么可能像养千金大小姐一样藏起来养呢——她还要劳动啊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的代表作 , 大家都觉得这首诗足以表现他“诗圣”的身份 。 由于诗歌内容大家都很熟悉 , 所以我就不摘录了 。
诗人说他住的茅草房 , 屋顶的茅草有三重 。 一般来说 , 一重大约有四、五寸厚 , 三重至少有一尺五厚 , 也就是三、四十厘米厚 。 这么厚的茅草房 , 是冬暖夏凉的 。 茅草被风吹走了一部分 , 诗人就在怨天尤人、骂骂咧咧了 。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 忍能对面为盗贼 。 ”面对一群调皮捣蛋的小孩子 , 杜甫毫不留情 , 直接劈头盖脸地骂他们是“盗贼” 。 自己家的孩子是“娇儿” , 那些穷苦人家的孩子就是“盗贼” 。 他在诉说自己的贫困(其实他并不很贫困) , 可是他忘了 , 那些农民们比他还要贫困百倍 。
【历史故事】你以为的杜甫的生活,与实际上杜甫的生活
文章图片
我们都十分称赞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 ,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风雨不动安如山!”广厦千万间会耗费多少劳动力姑且不论(当然不会是统治阶级去动手盖) , 即使有了广厦千万间 , 住进去的也只是“寒士”——“寒士”是还没有功名富贵的或有功名而没有富贵的读书人 , 普通百姓能住进去吗?我想不能 。 “寒士”并不包括普通百姓 , 那些百姓的孩子捡了他几根茅草就被骂是“盗贼” , 又怎么可能住进广厦呢?
如果真有那么多的广厦 , 诗人也不会自己独自受冻了 , 恐怕也早就住进去了 , 因为他也是寒士中的一员咧 。
【历史故事】你以为的杜甫的生活,与实际上杜甫的生活
文章图片
杜甫确实是我国诗歌史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 他的很多诗歌 , 能够揭露出统治阶级的问题 , 反映人民的困苦 。 但他身处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 , 自身自然也有着那个时代所表现出来的庸俗之处 。 他的所作所为 , 是严格和底层百姓划清界限 , 而坚定地站在统治阶级立场的 。 如果他真的跳出了这个阶级 , “诗圣”可能就不是“诗圣”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