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创始人牛根生 蒙牛集团的老总叫啥


1998年,时任伊利副总裁的牛根生突然被总裁郑俊怀踢出局 。在此之前,牛根生主管全国生产经营,事迹一直特别精彩 。牛根生白手起家,遭受老东家伊利的刁难和打压,在重重围剿中杀出一条血路 。6年后,蒙牛销量和市场占有率超越伊利成为全国之一 。
更戏剧性的是,6年后的2004年,郑俊怀因不义之财锒铛入狱,而牛根生却豪掷数十亿财富,一举成名!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冰火两重天!
这种事情,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非常少见的!
传说背后隐藏着太多的秘密 。郑俊怀为什么要和辅佐他16年的牛根生翻脸?为什么牛根生用空只用了6年时间就建成了蒙牛?最后,你为什么淡出?
失去伊犁,一切希望也就失去了 。
1998年,牛根生是伊利集团副总裁,也是伊利之一功臣 。伊利80%以上的营业额来自他的事业部 。牛根生伊利在员工中的威信也是相当高的,人们对牛根生的敬仰源于他为人之道,源于他的魅力 。
上半年,牛根生突然觉得不对劲 。他曾在伊利工作16年,但最近在资源运用上感觉到某种不顺畅,就是调动了一小部分资金,还有很多部门阻碍他 。极端的话,连买个扫把都要上报审批 。牛根生总裁郑俊怀回应了这个问题 。他之一次从洪都博客的老大哥眼中读到了“陌生感”和“不信任感” 。牛根生突然意识到自己深陷困境,洪都博客的处境岌岌可危 。牛根生曾三次向郑俊怀递交辞呈 。前两次,郑俊怀说了些挽留的话,牛根生收回了辞呈 。牛根生发明自己的环境没有改变,反而越来越差 。
牛根生在伊利董事会上第三次递交辞呈 。他把辞呈放在郑俊怀面前,对郑俊怀说:“郑兄弟,如果你要我分开,我现在就正式辞职,至少不会因为我个人影响力企业的发展 。”郑俊怀脸色有点难看,说:“我不是那个意思!”牛根生说:“那我就收回这份辞呈!”伸手去拿辞呈的时候,郑俊怀赶紧用手紧紧一按,对牛根生说:“你需要躲一段时间,我们商量一下再做决定!”牛根生一走,很少冲动的郑俊怀突然含泪对在场的人说:“伊利没有我有他,我没有我有他!”
多年后,牛根生回忆起这件事,心痛不已 。他说,“我当时觉得很难受 。我这辈子有三两次觉得很难受,这是其中一次,几乎到了濒死的程度 。”
一穷二白,重起炉灶
被踢出家门后,牛根生去了北大深造 。在北大期间,牛根生整天骑着一辆破自行车穿梭于教室之间 。40岁的“老牛”坐在教室里听课,看着身边那些风华正茂甚至略带稚气的“同学” 。她心里很难过 。“我必须先化解自己的委屈和痛苦,才能静下心来,融入陌生的校园环境 。”牛根生在心里这么告诉自己 。在北大深造的过程中,他利用这段时间重新审视自己在伊利16年的经历和教训,让原本在企业中形成的压力反应模式转变为理性的思维模式 。
三天不走 。刮目相看,牛根生一直比一般人看得更高,想得更远 。经过北大的沉淀和升华,“蒙牛王朝”的宏伟蓝图已经在我心中成熟 。
从牛根生北大出来,恰巧他原来的下属被伊利辞退了 。他们一起找到牛根生,希望牛根生能带他们走上一条新路 。
1999年1月,蒙牛正式注册为“蒙牛乳业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万元,全部由牛根生夫妇出售伊利股份支付 。蒙牛一成立,很多在伊利工作的老下属就分批投靠 。牛根生曾经告诫他们不要为了“黑暗”而抛弃“光明”,他自己也不能保证蒙牛会有光明的未来 。但是,老部下没有犹豫 。
在呼和浩特一栋53平米的楼房里,牛根生从家里搬来沙发、桌子、床,蒙牛的传奇就此拉开序幕 。牛根生知道自己的软肋是“无市场、无工厂、无奶源”,也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人才” 。跟随牛根生的这些人,都是业内顶尖人才 。牛佬决定采用“虚拟经营”的 ,用“人才”换取“资源” 。
1999年2月,牛根生与哈尔滨某乳业公司秘密会谈后签订合作协议,牛根生派出8人接手公司 。他们的管理给这家企业带来了很好的效益,同时蒙牛的产品也被这家工厂“新出炉” 。1999年1月至4月,身在呼和浩特的牛根生一边在哈尔滨工厂远程指挥8人团队,一边开始生产之一批蒙牛产品 。与此同时,他在远离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的热地开办了自己的工厂 。
惊喜连连,浴血奋战 。
伊利统治了市场,蒙牛只能在夹缝中生存 。为了扩大蒙牛的知名度,牛根生深知依靠常规的营销战术很难取得重大突破,必须出奇制胜 。蒙牛提出了“打造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的理念 。当时内蒙古乳品市场之一品牌当然是伊利 。蒙牛默默无闻,连前五都挤不进去 。但牛根生的优秀之处在于:蒙牛做了标杆伊利,让消费者通过伊利了解蒙牛,留下印象:蒙牛好像也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