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风味受颜色影响吗?未必

专业品析葡萄酒的时候,颜色似乎没有香气、味道那么重要 。不过,颜色却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我们的感官……
葡萄酒风味受颜色影响吗?未必
葡萄酒风味受颜色影响吗?未必
【葡萄酒风味受颜色影响吗?未必】
葡萄酒风味受颜色影响吗?未必
葡萄酒的世界的色彩,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红、白、粉三色 。如果说葡萄酒的气味和口味各人有各人的体会,那至少颜色我们可以达成共识,对吧?
未必 。
“白”葡萄酒从来不是真的“白”,夏布利是柠檬绿色的,苏甸甜酒则是焦金色 。“红”葡萄酒从阿根廷马白克鲜亮的紫色,到黑比诺的淡石榴色,多姿多彩 。就连桃红,据普罗旺斯人的研究,也有多达二十一种不同的色调 。
所以,颜色也和葡萄酒的其他部分一样,需要讨论和推敲 。它会给人们对葡萄酒的期待值还有酿酒手法带来明显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它会实际影响到饮用者的品饮感受 。
人们对一款葡萄酒的认知,最初来自它的色彩,所以我们用无色的玻璃器皿来乘放,方便欣赏 。在《葡萄酒的科学(Wine Science)》一书中,Jamie Goode博士发现人们在看到葡萄酒的色彩后,即使还没有品饮,也会自动产生的潜意识的判断 。
不透明的红色,会自然让人们联想到浓郁的风味、更高的单宁和酒精度 。Goode引述了颜色专家Charles Spence博士的研究:“红色常被认为是水果在自然界中成熟的颜色”,所以自然而然,人们看到葡萄酒中深邃的颜色,也会联想到更加饱满的风味 。
但是发烧友们知道,许多红葡萄酒都可以“证伪”这个推断 。比如博若莱新酒(Beaujolais Nouveau)往往呈现鲜明的紫色,单宁和酒体却非常单薄 。
实验证明,眼睛确实可能“欺骗”我们的味觉 。2001年,已故的波尔多葡萄酒顾问、著名酿酒学家Denis Dubourdieu就做过一个实验,他在白葡萄酒中加入了无味的花青素,把它“变”成红葡萄酒,再请人品鉴,结果品鉴者纷纷表示他们喝出了“樱桃、李子干、可可粉”的味道 。
而在白葡萄酒当中,呈金色的酒款往往令人联想到甜味、果皮浸渍或者橡木桶的使用——也可能三者皆有 。近几年时兴的橙酒,就是将白葡萄果皮长时间浸渍在酒液中,从而诞生的葡萄酒种类 。这种酒让人们印象深刻,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单宁感,还常有氧化风味,另外那鲜明的橙色,也让人过目难忘 。
但是整体而言,白葡萄酒的颜色变化幅度比红葡萄酒和桃红低一些 。
酿酒师的影响这一切听起来好复杂,不过至少有一件事可以确定:无论是什么颜色的葡萄酒,褐变(browning)都是板上钉钉的氧化征兆,也是葡萄酒成熟度的重要参照,而氧化可以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关于这一点,相信勃艮第白葡萄酒的爱好者都懂得 。
既然葡萄酒的颜色能够明显影响人的感官,针对葡萄酒色彩的研究也为数众多,对于酿酒师而言,也就有了无数种手段来调节酒的颜色 。
是的,在酿造过程中,酿酒师会对葡萄酒进行各种“调整”,这没什么新鲜的 。最常见改变葡萄酒风格的手法,包括混酿调配、加温等等 。在调整过程中,有时酿酒师会刻意改变颜色,有些变化则是巧合——酸度(具体而言是pH值)、操作手法和浸渍过程,都可能造成颜色的转变 。
放眼全世界的酿酒厂,会对葡萄酒进行酸度调整的酿酒师不在少数 。但是调酸的主要目的,在于追求微生物稳定性,以及口感的平衡,至于红色会在低pH值下显得更加鲜明,则只是“顺便”的好处罢了 。
同样的,要采取氧化还是还原的操作手法,通常也是出于调整风味和单宁的考量,但无论采取哪种手法,都会无可避免地影响颜色 。
红葡萄酒的浸渍过程——淋皮、压帽等等,都是为了从果皮提取更多风味和单宁,与此同时也会提取更多颜色——后者算是锦上添花 。
酿造时的温度也有影响 。更高的发酵温度不可避免地能从果皮里萃取更多的颜色 。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朗格多克的酿酒师Iain Munson说过,在65摄氏度下萃取30分钟,就能得到通常情况下浸皮三个礼拜才能得到的颜色 。
但是,如果要刻意调整颜色,混酿则是最最有用、最常见的手法,Muson说道:“在朗格多克,我们总会备上一两缸紫北塞(x Alicante Bouschet) 。在颜色不够深的酒当中,只要加上10%紫北塞,颜色就大大不同 。”他补充道,“据说如果秋天去勃艮第,你会在葡萄园看到几行葡萄藤的叶子变成了鲜明的红色——这些就是隐藏在黑比诺当中的紫北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