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京剧」京剧“梅兰芳时代”能否重现?( 三 )
所以 , 我们当然要强调对传统文化有更多温情与敬意 , 然而 , 更需要大量一流的剧场演出把观众吸引到剧场中 , 让更多人有机会感受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的无比魅力 , 借此理解它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的价值 。 只有这样 , 才能真正唤醒大众的情感认同 。
但这样好的演出今天真的太少 。 我不认为今天有演员能够在艺术上达到梅兰芳的高度 , 梅兰芳的出现当然是可遇不可求的 。 但是这并不要紧 , 中国传统戏曲的文化含量和艺术魅力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 用一个比喻性的说法 , 今天的演员如果有梅兰芳三分之一的高度就足够征服观众了 。 问题是现在这样的演员也不容易看到 。 没有优秀的戏曲演员 , 戏曲经典的魅力就要大打折扣 , 甚至变得索然无味 。
然而优秀演员的出现 , 需要符合艺术规律的训练 。 在当下的戏曲人才培养系统中 , 学生们训练的时间和强度都远远不足 , 所以演员很难有梅兰芳时代一般演员的功力 。 就普遍状况而言 , 今天的戏曲专业学生学会的这点本领 , 换在当年 , 根本连戏曲这碗饭都吃不上 。 要成为合格的京剧演员 , 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训练 , 学戏从来都是非常艰苦的 。 梅兰芳从小训练很勤奋 , 因为他并不机灵 , 也不懂取悦别人 , 而且直到十二三岁 , 他的长相也不出色 。 因此他加倍努力 , 而且为了拓宽戏路 , 更不得不勤学苦练 , 所以才有他的成功 。
京剧之所以有魅力 , 有感染力 , 就是演员在培养过程中掌握了完整和系统的技术手段 , 而这个系统要想继承和完善 , 就需要刻苦训练 , 时间和强度缺一不可 。 我们今天在训练方面的缺失 , 使学生在学戏的过程中不懂得吃苦 , 登上舞台后 , 他身上所掌握的手段就不够 , 很多动作容易走形 。 表演就是控制身体的能力训练 , 需要通过反复不断地练习 , 学会控制自己的身体 , 而且成为肌肉记忆 , 手一伸出来就在那里 , 半分不高半分不低 , 成为一种条件反射 。 不然在舞台上就不能表演自如 , 就达不到人物与演员融为一体的境界 , 戏就不可能感人 。 从整个人才培养体系教学体系来说 , 训练强度不足 , 大概是最致命的问题 。
文汇报:可是现在已经有很多家长因为学戏太苦而不愿意让孩子走这条路了 , 如果再强调学戏要吃苦 , 会不会更加导致生源的流失?
傅谨:放心吧 。 不是有那么多家长愿意送孩子去练体育吗?马俊仁培养了很多世界冠军 , 他训练得不苦吗?关键是有没有前途 。 如果孩子吃了很多苦 , 将来不仅不能获得成功 , 还要为生计发愁 , 那当然没人愿意 。 在梅兰芳时代 , 如果学京剧不能赚钱 , 没有回报 , 长辈也不会让他去学戏 。
文章图片
梅兰芳1956年演出《贵妃醉酒》的剧照
文汇报:那京剧有没有前途?
傅谨:京剧当然是有前途的 。 我从来都对戏曲市场抱有充分信心 。 我一直认为戏曲在今天的时代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和空间 , 只是我们的演员和院团有没有意愿去开拓和有没有手段去激活 。
这就牵涉到另一个问题 , 现在的演出市场和梅兰芳时代差距之大 , 制约了京剧的生存发展 , 已经成为重现梅兰芳时代最大的障碍 。 市场的萎缩 , 对于今天的京剧大概是一个致命的问题 。 公众一般会觉得 , 这是因为京剧在今天没有观众 , 观众不喜欢看京剧 。 但如果是这样 , 又怎么解释张火丁每逢演出都票房爆棚 , 王珮瑜的“余脉相传”专场每个月都有很好的票房?我觉得关键是从业者开拓精神不足 , 开拓手段有限 , 尤其是国有院团并没有真正的动力和意愿去把市场做好 , 即使我们有好的演员 , 也被现在僵化的、背离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的体制浪费了 。 这才是大问题 。
市场规模太小是戏曲发展的瓶颈 , 如果梅兰芳一年只演20场 , 那就不会有梅派 。 梅兰芳的成功 , 除了他自己的不懈努力与正确抉择 , 还有一个原因 , 就是在民国那个市场化空间里 , 他在激活和把握市场上做得比别人更好 。 这里面牵涉到每一出剧目的精心安排 , 演出前的宣传 , 以及如何与戏迷持续保持良好的关系 。 我们现在很多演员 , 不见得不懂如何和戏迷保持良好的关系 , 却不善于把观众对他们的喜爱转化为票房价值 。 所以 , 要回归到梅兰芳时代 , 不是不可能 , 而是要从整个市场格局入手 , 市场激活了 , 自然就会涌现出越来越多优秀表演艺术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