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修书只为墙 , 让他三尺又何妨 。 万里长城今犹在 , 不见当年秦始皇 。 ”这是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 , 兼礼部尚书张英写给家人的一封回信 。
这个张英就是清朝重臣张廷玉的父亲 , 张廷玉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不倒 , 生前位极人臣 , 死后配享太庙 , 可谓是大名鼎鼎 , 妇孺皆知 。 然而 , 张廷玉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成就 , 还是得益于“原生家庭”的影响 。
张廷玉的父亲张英是康熙朝的重臣、宠臣 , 拜文华殿大学士 , 兼礼部尚书职 。 “文华殿大学士”这个名词大家常听说 , 但具体是个多大的官职呢?
文章图片
清朝的大学士系殿阁衔 , 本来有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 , 凡四殿二阁等 。 各种殿阁大学士的地位顺序 , 从高到低大致依次排列为: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 。
文章图片
清朝的大学士系殿阁衔 , 本来有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 , 凡四殿二阁等 。 各种殿阁大学士的地位顺序 , 从高到低大致依次排列为: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 。
比如傅恒做过保和殿大学士 , 和珅、李鸿章做过文华殿大学士、曾国藩做过武英殿大学士等 。 所以说 , 张英当时的地位 , 大致类似于李鸿章、和珅这样的级别 , 由此可见 , 康熙对张英多么信任 。
张英 , 26岁考中举人 , 30岁会试考中二甲第四名 , 赐进士出身 。 张英中了进士以后 , 大学士李霨评价他说:“激赏不置 , 有国士之目” 。 张英被高度评价 , 再加上学识渊博 , 深得康熙的赏识 , 就给了他一个翰林院编修 , 充日讲起居注官的官 。
“日讲”就是给皇帝讲课 , 明朝的李善长也给朱元璋做过日讲官 , 而“起居注” , 就是记载皇帝的私人生活 。 所以说 , 康熙对张英的为人、品格都是十分信任和赏识的 。
康熙十分信任张英 , 每次游行南苑 , 都要张英陪侍左右 。 而且张英自从入职南书房后 , 康熙又给他派了个活 , 充任皇太子胤礽的师傅 , 这可是一种至高的荣耀 。 因为一旦胤礽做了皇帝 , 他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帝师 。
文章图片
张英50岁那年 , 翰林院掌院学士缺人 , 康熙说:“张英为人厚重 , 不干预外事 , 补授此缺十分合适 。 ”不久后 , 康熙又特意发谕旨给吏部:“张英和内阁学士徐乾学学问淹通 , 宜留在朝中办理文章之事 , 嗣后不要将他们列为巡抚人选 。 ”
别看巡抚有实权 , 很威风 , 但掌院学士这个职位独一无二 , 而且朝廷重臣大都出自翰林院 , 谁做了掌院学士 , 就意味着他和朝廷各大重臣的关系不一般 , 人际关系网自然也很庞大 , 所以说 , 这个位置上的人 , 必须是皇帝信得过的人 。
张英61岁那年 , 康熙任命他为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 张英真真切切地坐上了“相位” 。 张英是汉人 , 在清朝重满抑汉的时代 , 他为何会深得康熙信任和重用呢?其实 , 这和他为官、做人的智慧有关 。
从一个小故事就可以看出张英做人的大智慧 。 当时 , 张英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是邻居 , 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 , 供两家出入使用 。 有一年 , 吴家建新房要占了这条巷子 , 张家人不同意 。 双方争执不下 , 打官司到县衙 。
县官暗想两家都是名门望族 , 有子弟在朝中为官 , 自己可吃罪不起 , 就和稀泥 , 不表态 。 张家人一气之下 , 就写了一封加急信送给京师的张英 , 要他出面摆平 。
张英以为家中出了什么大事 , 等他看完信后 , 笑着写了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 , 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 , 不见当年秦始皇 。 ”
【【历史故事】张廷玉父亲的做官大智慧: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 , 起初还抱怨张英胳膊肘往外拐 , 后来才顿悟了张英以退为进 , “让”的智慧 。 于是 , 张家不仅不争了 , 还又让出三尺空地 。 如此一来 , 搞得吴家很不好意思 , 只好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 , 作为共同使用的巷子 , 后来这条巷子就以“六尺巷”而闻名 。
文章图片
- 【爱历史】二战后殖民地独立得到支持,为何俄国占的领土没有独立或者回归?
- 【爱历史】抗战文!倭寇入侵,山河破碎,奋起反击,敢于亮剑,折服对手
- 【历史故事】刘备为什么不救援被困的公孙瓒?只因为公孙瓒做了这件事
- 【历史故事】在演义中,关羽的小迷弟都有谁?不想最后一个却杀了关羽!
- 手机电脑等众多电子设备离不开核心部件CPU,而5nm芯片意味着更快、更低功耗等优
- B血型的属蛇人的人生,B血型的生肖蛇人的人生
- 【爱历史】《甄嬛传》皇帝那么疼爱六阿哥,最后怎么选择了四阿哥为继承人?
- 【爱历史】魏晋名士,真的只会清谈吗?他们在政治上有没有什么作为?
- 【历史故事】帝颛顼先做东部少昊后成为天下之主,后迁移在帝丘称帝
- 【爱历史】元朝那么强大,为什么中国不拍元朝历史剧?原因其实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