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凌风#太子的“教育”谁来负责?聊聊南北朝时期受“重视”的东宫侍读者


#叶凌风#太子的“教育”谁来负责?聊聊南北朝时期受“重视”的东宫侍读者
文章图片
早在汉朝 , 侍从讲读制度便已经出现 , 并在皇室贵族中颇为流行 。 从表面上来看 , 侍从讲读制度也不外乎只是一种教育形式 , 只不过教授的对象相比于普通百姓而言显得异常高贵罢了 。 但其实 , 该制度的产生是既是中央集权制下皇权进一步巩固的措施 , 也是儒家文化在古代中国根深蒂固成为主导文化的体现 。
在南北朝 , 侍从讲读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 而讲读本身也从皇帝身边简单的侍从逐渐成为特定的官职 , 履行着自己的义务 。 因此 , 在整个南北朝的历史时 , 侍从讲读制度几乎是贯穿始终的 , 甚至绵延到后面的朝代 , 这一制度的生命力与必要性也可见一斑 。 太子的“老师”因何而来?从侍从讲读制度说起
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权力的常用措施
纵观所有封建王朝的历史 , 培养接班人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 。 一个合格的接班人能够起到扶大厦之将倾的重要作用 , 如唐朝时“会昌中兴”的缔造者唐武宗 , 便是一个典型的明君;而一个不合格的接班人 , 也能加速王朝的灭亡 , 如胡亥、司马衷等便是前车之鉴 。 因此 , 在培养接班人这一事情上 , 几乎每个在任的皇帝都会格外慎重 , 生怕有所失误 , 使自己成为导致本朝灭亡的推动者 。
#叶凌风#太子的“教育”谁来负责?聊聊南北朝时期受“重视”的东宫侍读者
文章图片
但皇帝本身政务繁忙 , 再加上琐事缠身 , 自然不可能亲自去一点一滴地教导太子 , 讲读的侍从便应运而生 , 弥补了皇帝这一需求上的纰漏 。 值得注意的是 , 虽然说是侍从 , 但陪伴太子的讲读者大多都是通晓古今之事 , 富有一身才气的大文学家 , “遍通《五经》 , 尤明《三传》” 。 并且身为朝廷大臣 , 拥有德高望重的特质 , “太子以宏正朝廷旧臣 , 德望素重 , 于是降情屈理 , 横经请义 , 有师资之敬焉” 。 可以说 , 皇帝在培养接班人上 , 可谓是煞费苦心 , 全力栽培 。
混乱时代下的应急举动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 , 南北朝并非只是简单的两个朝代 , 南朝有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更犹有过之 , 共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朝 。 可以说 , 南北朝时期的近一百八十年间 , 政权更替的速度之快 , 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 而如此快的政权更替速度下的结果 , 便是战乱的频发与社会的动荡 , 六镇起义、万俟之乱、葛荣之乱等事情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绝 。
在那个年代 , 不仅普通百姓难以保障基本的生存 , 即便是政权 , 也可能在一场战役之中便被颠覆 。 而为了确保本朝长时间地延续下去 , 优秀的接班人便必不可少 。 虽然在以前一直就有“东宫三师”的存在以教导太子 , 但在非常时期 , 便要使用更加完善的手段 。 “晋王绍宗迁秘书少监 , 仍侍皇太子读书 , 此侍读之始也” , 讲读者可以天天陪伴太子 , 并起到时刻解太子所疑、答太子所惑的作用 , 这对培养一个需要在混乱时代下维护政权并强盛国家的的皇帝接班人来说 , 是十分必要的 。
#叶凌风#太子的“教育”谁来负责?聊聊南北朝时期受“重视”的东宫侍读者
文章图片
战乱不休的南北朝南北朝时期 , “东宫侍读者”越来越受重视
从低官贱位到正统职官
虽然侍讲者与太子太保、太傅、太师同属于皇室教育 , 但单从地位而言 , 侍讲者却显得无比尴尬 。 早期的侍讲者并非一个专门的官职 , 而是由一些官员兼任 。 这种名不正言不顺带来的后果就是侍讲者在传授太子学问时毫无师威可言 , 无法对太子进行有力的震慑的同时 , 教学效率也会大幅度下降 。 正如中国一句老话所说——伴君如伴虎 , 整日陪伴在如此危险的人身边却还得不到相应的俸禄与地位 , 这就使大部分人都不愿担任侍讲者 , 直接导致了侍讲者人群的缺失和减少 。
但随着侍讲制度的愈发完善 , 侍讲者在古代官僚阶级中 , 也开始拥有了独属于自己的地位 。 值得注意的是 , 这种地位并非经过一次改善就能得到 , 而是早有先例在前 , 如在《魏书》就曾有这样的记载:程骏沮渠牧键擢为东宫侍讲 。 要知道 , “擢”一字在古时代表的可是官职的升迁 , 由此可以推断 , 在个别时期 , 侍讲并非低贱的官职 。 在北朝周武帝时期 , 侍读已成为正品官员 , “后周诸王有侍读之官” , 而“帝嘉焉 , 赐衣一袭 , 马一匹 , 擢拜汉王侍读”的文字记载更是可以佐证侍讲者地位上升的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