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春节习俗 安徽的习俗( 六 )


庐剧在流行中受不同地区人民的语言、生活和欣赏习惯的影响,其唱腔艺术上分为东、中、西三路,各具特色 。
东路以芜湖、当涂为中心,唱腔柔和委婉;中路以合肥、巢湖为中心,唱腔细腻;西路以霍山、六安为中心,唱腔高亢粗矿 。
庐剧在表演艺术上有歌有舞,生动活泼,在唱完一段之后,随着打击乐器伴奏起舞,舞姿优美,花样翻新 。
庐剧的伴奏原来只用打击乐器,建国以后才增加丝弦、弹拨乐器 。
打击乐很丰富,几乎是一种戏一奖锣鼓经,习称“满台锣鼓半台戏” 。
庐剧行当是分工后又兼代别行,如老生兼代花脸,小丑兼代老旦彩旦等 。
庐剧的剧目有200余个,分本戏、折子戏和花腔小戏 。
本戏,包括连台剧,以公案、爱情及家庭悲欢离合为主要内容,如《秦雪梅》、《休丁香》等 。
折子戏多为从本戏中抽出具有独立性的精彩部分,如《花园扎枪》、《打芦花》等 。
花腔小戏则以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和爱情为主要内容,以及部分闹剧和讽刺喜剧,如《讨学钱》、《借罗衣》等 。
《借罗衣》还搬上了银幕,涌现出王本银、丁玉兰、武克英、孙邦栋、鲍志远、李道周等知名演员 。
门歌.安徽合肥合肥市民俗风情
门歌是一种流行于皖中南地区的民间歌谣 。
歌词一般是“望风采柳”,如见到人家门口一棵柳树,就唱“老板门前一棵柳,放下柳树打笆斗,打了笆斗量大麦,量了大麦酿烧酒,五湖四海结朋友 。
”幽默风趣,乡土味十足 。
按歌词表现内容可分劳动歌、情歌、生活歌、仪式歌等,按表现手法有比喻、夸张、形容、对比等 。
门歌的表现方式一是走街串户演唱,二是逢年过节玩花灯、划旱船时演唱 。
门歌也有座唱形式,由众人凑钱,固定在一个地方唱几天,如同说书一般唱连台本戏,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
居住在合肥市包河区骆岗镇大郢村的贾德云就是门歌歌手的佼佼者 。
贾德云生于1928年 。
他自幼爱好门歌,每当村里来了唱门歌的,便跟在歌手后边,从这一村听到那一村 。
12岁投师卫大和尚(旧社会对无钱娶媳妇的寡汉的称呼)演唱门歌 。
由于他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当地的口语、典故、民间传说了如指掌,因而创作的歌词纯朴、清新、自然,琅琅上口 。
【安徽春节习俗 安徽的习俗】解放后,贾德云参加工作,进了识字班学文化,在单位长期从事工会宣传工作,有丰富的舞台演出经验,加之勤奋钻研、天赋极高,因而他的作品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 。
贾德云创作的门歌来自生活,来自民间,来自他本人的经历 。
门歌《插秧歌》“楝树开花你不做,蓼子开花把脚跺 。
”歌词来自在江淮地区妇孺皆知的一句劝戒懒汉的警世名言,以农村常见的两种植物不同的开花季节,暗喻人们抓住农时不误庄稼 。
门歌《小长工》用强烈的对比手法烘托旧社会贫富不均,诉说小长工的悲惨生活:“七月太阳赛火烘,东家打着轻洋伞,太阳照着小长工 。
天降大雪赛鹅毛,东家盖着绫罗被,长工稻草当被筒 。

门歌《吴小林求婚》利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男女青年互相爱慕、互诉衷肠、渴望自由的心情 。
男唱“为妹走了多少黑夜路,摸了多少冷墙根,头碰多少蜘蛛网,脚踩多少牛屎墩 。
”此处连续用了四个排比句,紧接着再用夸张手法,“高高的山头踏平路,小埂草面踩成坑” 。
女方应唱后,男方又唱:“为郎我站着怕人看见,蹲着又挨蚊虫叮,手拍蚊虫有四两,脚踩蚂蚁有半斤 。
”歌词形象生动,夸张不失其真,对比不露雕琢之痕 。
门歌表演所用道具极其简单,一鼓一锣 。
20世纪90年代,黄山音像出版社在编辑贾德云门歌集时,大胆尝试用二胡、笛子伴奏,并加上女声伴唱等手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贾德云的门歌,曲调中有庐剧的韵味,有江南采茶调的余音 。
音调随着歌词内容跌宕起伏,韵味悠长,余音绕梁,字字泥土香,句句家乡音,给人以美的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