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元宵节还有这些活动 元宵节的活动

元宵,曾被古人称为“新年第一佳时节” 。这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春风乍到,金吾不禁,万家灯火,彻夜笙歌 。无数诗人留下过无数美丽的句子,如苏味道“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白居易“春风来海上,明月在江头”、邵伯温“万家灯火春风陌,十里绮罗明月天”、郑刚中“春风灯火倾城醉,明月花枝满地寒”……明月、春风、灯火、笙歌,是这个佳节的关键词,也是那些盛世升平气象的最好证见 。

古代元宵节还有这些活动 元宵节的活动

文章插图
元宵“观灯”,唐代通常三天,“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灯,光若昼日” 。宋初以天下已定,朝廷无事,又向后延展了十七、十八两夜,变成五天,此前为“预赏”“试灯”,此后为“收灯”,都是诗中常见语 。前人记载唐代元宵盛况,说“士女无不出游,车马塞路,有足不蹑地浮行数十步者” 。《东京梦华录》等书记载宋代情形尤为详尽:“华灯宝炬,月色花光,霏雾融融,动烛远近 。”太平时世,大抵如此 。
元宵张灯习俗,据说源自汉代祭祀太乙(太一)的典礼,《太平御览》载“汉家祀太乙,以昏时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 。刘筠《上元日》说“汉典久传祠太乙”,宋庠《正月望夜闻影灯之盛斋中孤坐因写所怀》说“汉家太一昏祠日,宝炬神灯遍京室”,薛季宣《元夜斋居》说“汉家传旧事,太一祀中庭” 。宋人重视太乙祭祀,四时都有,正月十五这天,有时皇帝还会亲临 。所以很多元宵诗词中,都会提到跟太乙相关的典故,有的取迎春之意,比如连仲宣《念奴娇》说“太一行春,青藜照夜,夜色明如水 。鳌山彩结,恍然移在平地” 。其中“青藜”也是一典,王安石《上元戏呈贡父》“不知太乙游何处,定把青藜独照公”,施枢《正月十四夜》“自笑蓬窗勤苦士,何当太乙为燃藜”,刘克庄《又和宋侯三首》其三“归对蓬窗灯一点,却疑太乙夜相过” 。这是个枯坐苦学的故事,据说汉代刘向半夜在天禄阁读书,太乙仙人吹燃藜杖,替他照明,并传授给他很多学问 。读书人自然喜欢用这个典故自况或誉人 。
元宵典故中,和清冷枯寂的“燃藜”相对的,应该是富贵繁华的“传柑” 。这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高级版 。唐代即有“贵戚传柑”习俗,即“上元夜登楼,贵戚例有黄柑相遗,谓之传柑” 。宋代沿袭此例,苏轼《上元侍饮楼上三首呈同列其三》即咏其事:“老病行穿万马群,九衢人散月纷纷 。归来一盏残灯在,犹有传柑遗细君 。”自注“侍饮楼上,则贵戚争以黄柑遗近臣,谓之传柑,盖尚矣” 。宋人诗词中也经常艳称此事,如洪皓《蓦山溪·和赵粹文元宵》“莲灯开遍,侍从尽登楼,簪花赴 。传柑处,咫尺聆天语”,侯寘《元夕上潭帅刘共甫舍人》“沙堤此去,传柑侍宴,天上风流”,吴亿《烛影摇红·上晁共道》“谁识鳌头,去年曾侍传柑宴 。至今衣袖带天香,行处氤氲满” 。数年后被贬海南、与幼子苏过相依为命的苏轼,仍念念不忘这一细节,在《上元夜过赴儋守召独坐有感》中写道:“灯花结尽吾犹梦,香篆消时汝欲归 。搔首凄凉十年事,传柑归遗满朝衣 。”几枚小小的金色水果,亦曾见证繁华转瞬、人世沉浮 。宋末元初的林景熙,《西湖》诗中写道:“繁华已如梦,登览忽成尘 。风物矉西子,笙歌醉北人 。断猿三竺晓,残柳六桥春 。太一今谁问,斜阳自水滨 。”一度隆重盛大的太乙祭祀,至此也成遗迹 。
燃藜也罢,传柑也罢,与多数普通人的生活,关系都不太大 。如此良夜,狂欢即好 。《古今笑史》中有则“观灯”笑话:“司马温公夫人,元宵夜欲出观灯 。公曰:‘家自有灯 。’夫人曰:‘兼看游人 。’公笑曰:‘我是鬼?’”没想到砸缸的司马光,也会有这种偷换概念的胡搅蛮缠 。
平日因为宵禁,普通人没办法晚间随便行走,“金吾不禁夜”的自由就格外可贵 。这一夜,也因此成就了一些期约,一些相遇 。如著名宋词中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如“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过了元宵,月夜花朝,联翩而来 。苏轼《虞美人》曾说:“持杯月下花前醉 。休问荣枯事 。此欢能有几人知 。对酒逢花不饮、待何时 。”张先《诉衷情令》也言:
花前月下暂相逢 。苦恨阻从容 。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