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后晋太祖,把契丹当作父国,他的大臣和百姓怎么看?

【历史故事】后晋太祖,把契丹当作父国,他的大臣和百姓怎么看?】后唐明宗李嗣源死后 , 公元934年李从珂即位称帝 , 作为李嗣源女婿的石敬瑭大为不满 , 起兵发动叛乱 。 为取得成功 , 石敬瑭极力邀请契丹发兵 , 许诺事成之后 , 割让幽云十六州 , 并以父礼事契丹 。 契丹于是与石敬瑭共同起兵 , 灭亡了后唐政权 。 契丹封石敬瑭为后晋皇帝 , 石敬瑭也称契丹为父 。 此举在后晋国内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 众多士人纷纷不满石敬瑭的行为 , 后晋的统治开始出现动摇 。
一、石敬瑭以父礼事契丹
石敬瑭“奉表称臣”“父事契丹”的外交政策在当时颇具争议 , 需要说明的是 , 国内学界已有研究指出 , 石敬瑭对耶律德光称儿乃是出于游牧民族之习俗 , 且当时之人并不以此为耻 , 并能清楚分别“称儿”与“称臣”的区别 。 吕思勉先生对“称儿”“称孙”与“称臣”的区别做出说明 , 认为前者“乃一人与契丹之关系耳 , 称臣则以国下之” , 从名义上而言 , 称臣使得后晋全国臣民成为契丹之臣民 。 因此 , 此处“朝野咸以为耻”乃是指朝野上下对石敬瑭称臣契丹 , 以“华夏”事“夷狄”之行为感到耻辱 。
【历史故事】后晋太祖,把契丹当作父国,他的大臣和百姓怎么看?
文章图片
后晋兵部尚书王权即因耻臣契丹而罢官 。 天福年间 , 晋高祖命王权出使契丹 , 但王权托辞年近耄耋 , 拒绝奉旨 。 实际上 , 王权不愿出使契丹并非出于老病 , 而是其前世累为将相“未尝有称臣于戎虏者” , 更何况作为藩属国使者至契丹需“稽颡于穹庐之长” , 故王权以臣事契丹为耻 , 不愿出使契丹 。 王权虽因此罢官 , 却“亦所甘心” 。 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后 , 引发当地军民反抗 。
云州节度判官吴峦耻臣契丹 , 号召城中军士抵抗 , 谓众人曰:“岂有礼义之人 , 而臣于夷狄乎?”契丹由是大怒 , 举兵攻城 , 因吴峦顽强抵抗 , 契丹“半岁不能下” 。 石敬瑭割让应州予契丹后 , 应州马军都指挥使郭崇“耻事之 , 奋身南归” 。 由此来看 , “中国”之民对契丹多采取敌视态度 , 并且会因为称臣契丹而产生道德耻辱感 , 引发一连串政治问题 。 石敬瑭称臣契丹似乎成为影响后晋政权稳定的主要因素 , 安重荣之乱在此背景下爆发也不足为怪 。
【历史故事】后晋太祖,把契丹当作父国,他的大臣和百姓怎么看?
文章图片
然揆诸史载 , 后晋国内对于称臣契丹的态度是否达到“朝野咸以为耻”的程度似乎有待商榷 。 石重贵即位之初 , 朝臣对于称臣契丹的态度与之前所述相矛盾 。 石敬瑭去世后 , 后晋朝臣并未要求改变对契丹态度 , 而是“议奉表称臣告哀于契丹” 。 景延广以称臣为耻 , 提出“请致书称孙而不称臣” 。 李崧便因此与景延广争论:“屈身以为社稷 , 何耻之有!”在激烈的争执中 , 因“长乐老”冯道“依违其间” , 晋少帝卒从景氏之议 。
当景延广囚禁契丹回图使乔荣 , 杀死在晋境内的契丹商人 , “大臣皆言契丹有大功 , 不可负” , 希望能继续保持同契丹的往日关系 。 在众多朝臣的呼吁下 , 后晋最终释放乔荣 , 并且“慰赐而归之” 。 石重贵即位后 , 朝臣反对去臣之号 , 甚至认为不应以臣于契丹为耻 , 同“咸以为耻”的态度截然相反 。 后晋大臣在石敬瑭去世后仍赞同奉表称臣契丹 , 说明在高祖朝时 , 部分朝臣已逐渐认可对契丹“奉表称臣”的政策 。
【历史故事】后晋太祖,把契丹当作父国,他的大臣和百姓怎么看?
文章图片
王权身为唐朝将相之后而耻于出使北朝 。 然而后晋朝中仍有愿出使契丹的唐朝衣冠后代 。 杨昭俭其曾祖杨嗣复为唐朝宰相 , 祖父为唐刑部尚书 , 其本人则于晋高祖时同冯道出使契丹 , 因此杨昭俭“授职方员外郎 , 旋加虞部郎中 , 俄以本官知制诰” 。 然而时人未因杨昭俭通过出使契丹而获升迁为耻 , 反而因其“不逾月三拜命 , 时人荣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