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1932年,清华国学考试题上联“孙行者”,多人交白卷,仅一人满分

说起对联很多人都不陌生 ,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 , 中国的汉字也内涵着深刻的文化精髓 , 汉字之间的组合 , 更是很有讲究 , 两句便形成了对联 , 但是众所周知对联并不是将两句话简单的组合起来 , 对联的方式更是蕴含着博大的文化底蕴 。
【历史故事】1932年,清华国学考试题上联“孙行者”,多人交白卷,仅一人满分
文章图片
在《唐伯虎点秋香》这部电影里 , 周星驰扮演的唐伯虎在华府上演出了一对对精美绝伦的对联 , 留下了很多经典的桥段和影视画面 , 唐伯虎也配得上“江南四大才子”这一称号 , 当时盛行了唐伯虎热 , 人人都钦佩唐伯虎的文采 。
在1932年清华大学的一次新生考试中 , 出现一道考题 , 就是对对联 , 这与试卷上的其他题目的题型 , 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 而就是这一道题难住了很多考生的时候 , 一位考生的回答让他在众多的考生中脱颖而出 。
【历史故事】1932年,清华国学考试题上联“孙行者”,多人交白卷,仅一人满分】清华考题对对联
这个题目的上半句是:“孙行者” , 很多考生对这长句子的对联比较熟悉 , 但是这简单的三个字 , 却无从下手 , 让众多考生摸不清头脑 。 大家都知道孙行者是西游记里孙悟空的称呼 , 很多考试想不到解题的头绪 , 便混乱一顿写 , 什么猪八戒、沙和尚、唐三藏等等 , 当然都不对 。
【历史故事】1932年,清华国学考试题上联“孙行者”,多人交白卷,仅一人满分
文章图片
有的考生则放弃干脆交了白卷 , 直到阅卷老师看见一个人的答案“胡适之” , 这让阅卷老师及出卷老师很是欣慰 , 答题的人正是周祖谟 。
颇具才华的周祖谟
周祖谟出生于1914年 , 自幼便精通儒家学术 , 7岁便入读北京高等师范附属小学 , 因聪明过人 , 他还跳级完成毕业 。 11岁时读入了北京师范学校 , 1932年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 , 报考了清华大学英语系和北京大学中文系 。
优秀的周祖谟被两家学校录取 , 于是周祖谟便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两所学校里进行了选择 , 后来因为清华大学的学费比较高 , 而加入了北京大学 。
【历史故事】1932年,清华国学考试题上联“孙行者”,多人交白卷,仅一人满分
文章图片
众所周知胡适一直提倡白话文 , 是现代文学的开创者 , 而周祖谟对这题的解题思路自是标新立异 。
对联有一种结题格式叫做“无情对”或者叫做“羊角对” 。 说得通俗些就是两个毫不相干的人做对子 。 举个例子 , 上联“数以千寻休纵斧” , 下联“果然一点不相干” , 无非就是上下联的句子内容不相关 , 但是字词相对对称 , 字面越对称越好 , 内容里的越无关越好 。
其实这种方式是晚清时期士大夫们所兴起的一种文字游戏 。 “孙行者”对“胡适之”这两种内容不相关 , 而且孙”和“胡”属于两种姓氏 , “行”与“适”在古文当中有“行走”“抵达”的意思 , “者”与“之”都属于虚词 , 所以周祖谟拿到该题的分数 。
【历史故事】1932年,清华国学考试题上联“孙行者”,多人交白卷,仅一人满分
文章图片
其实出题者还有一个很好的答案 , 没人答出 , 那就是“祖冲之” 。
当时很多人对于这道题型出现在清华新生的考试试卷上甚是不解 , 觉得当时已经是新时代 , 现代文学兴趣 , 却来考这种封建的对联 , 与时代不符 。 但是陈寅格却答道 , 这测试学生能否分清虚实 , 考验学生的平仄声 , 测试学生的学识 , 考察考生思想的条理 。
陈寅恪是“四大哲人”之一
出题人陈寅恪也不是一般的人物 , 是著名的史学家 , 研究古典文学和语言学 , 平日里就喜爱吟诗作赋 , 对学术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
【历史故事】1932年,清华国学考试题上联“孙行者”,多人交白卷,仅一人满分
文章图片
陈寅恪不仅熟悉英文、日文、法文等大众的语言 , 还熟悉突厥、蒙古等小众的语言 , 可谓是学识八斗 , 才华横溢 。
陈寅恪与叶企孙、梅贻琦、潘光旦成为清华大学的“四大哲人” 。 陈寅恪在清华大学中的行事风格与其他的教授不同 , 他在历史、宗教等领域都有着自己独到的研究 , 所以成为了清华大学里十分受欢迎的教授 。
陈寅恪也对自己立下“四不讲”的原则 , 即“前人说过的、近人讲过的、外国人讲过的、本人讲过的 , 都不讲 。 ”他算得上是清华大学古往今来标新立异的教授 , 他的学生中有朱自清和冯友兰 。
【历史故事】1932年,清华国学考试题上联“孙行者”,多人交白卷,仅一人满分
文章图片
周祖谟参加了清华大学新生考试 , 因为一道题在众多的考生中脱颖而出 , 但是因为学费的问题 , 后来周祖谟加入了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 , 毕业后的他从事着自己喜爱的文学事业 , 而在语言文学领域上有着更为突出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