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qq.com」有人质疑COO不做账,财务没发现吗?,瑞幸22亿造假不高明

文|AI财经社郑亚红唐煜
编辑|赵艳秋
在瑞幸自曝出22亿元的惊天造假案后 , 人们不禁要问 , 22亿元假账是如何逃过各方法眼的?
曾经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现为某家企业CFO的资深人士张亦帆对AI财经社分析 , 如此大的数字 , 以及几乎所有门店都波及其中的造假 , 高级管理层不太可能不知情 。
而那些为瑞幸在上市过程中保驾护航的中介机构、审计机构以及对业绩唱多的券商研报机构 , 是否尽职或失职 , 也是人们迫切想要了解的真相 。
“很难想象高层不知情”
如此大的账目做假 , 全靠COO和几个下属 , 是如何逃过全公司的法眼的?张亦帆认为 , 如果是区域性的做假 , 分区主管难逃其咎 , 但像瑞幸这样几乎全部店铺都涉及其中的 , 很难想象高层毫不知情 。
“COO不是做账的那个人 , 而是做出了虚增收入的模式 , 比如瑞幸这次采用的‘调号’这种具体的操作 , 如果所有区域和门店都虚增 , 涉及的管理层比较广 , 按照常理 , CFO也会发现 , 因为现金流就对不上 。 ”张亦帆分析说 。
理论经济学博士刘安也持有类似观点 。 他表示目前看来 , 这种系统性、全流程的造假 , 不太可能是管理层个别人所为 , 因此管理层在实际控制人授意下全面参与造假的可能性较大 。
事后回看 , 瑞幸的财务造假并不高明 。
今年2月 , 以做空中概股闻名的浑水机构发布了一份对瑞幸长达89页的做空报告 。 这份报告由92个全职和1418个兼职员工 , 在进行了11260个小时门店录像、收集了25000多张小票 , 以及大量内部的微信聊天记录 , 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 。
根据浑水的这份做空报告 , 由于瑞幸主要的营收来源是店铺咖啡的销售 , 单价乘以数量即是瑞幸的收入大头 , 瑞幸的造假手段主要围绕几个要素 。
「new.qq.com」有人质疑COO不做账,财务没发现吗?,瑞幸22亿造假不高明
文章图片
浑水报告提到 , 瑞幸咖啡每个商店每天的商品销售数量在2019年第三季度至少夸大了69% , 第四季度则夸大了88% 。 而瑞幸用到的方法就是以“跳单”来虚增订单数 。 简单来说 , 取餐码本来应该是“1 , 2 , 3 , 4”按照顺序自然增加 , 但瑞幸是通过“1 , 3 , 5 , 6 , 8……”来进行随机增加 。 这样看来 , 瑞幸的订单量就上去了 。
另一方面 , 瑞幸则悄悄提高每件商品的净售价 。 报告中显示 , 瑞幸每件商品的零售价至少虚增了1.23元 。 由于大量优惠券和折扣的补贴行为 , 瑞幸的实际售价仅为标价46% , 而非管理层所说的55% 。
两头并进之下 , 瑞幸的主营收看起来“漂亮”了很多 。
但在这其中也存在一个问题 , 现金流和收入之间的问题 。 张亦帆向AI财经社分析称 , 瑞幸属于零售行业 , 其业务面向的主要是个人 , 这样的公司一般不存在应收账款 , 也就是说其收入应该和现金流入账出入不大 。
在这种情况下 , 按照现在瑞幸自曝的说法 , 虚增22亿元的假账 , 那么查下公司的现金流应该一目了然 , 这也意味着瑞幸可能通过关联交易与其他公司进行了现金腾挪 。
“不过这还要等调查 , 才能清楚 。 ”张亦帆补充道 。
老熟人攒局 , 一般投资机构很被动
瑞幸创业和投资者名单显然是一个老熟人攒的局:陆正耀、大钲资本、愉悦资本、GIC、君联资本、中金公司、贝莱德赫然在列 。
不过 ,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沈萌对AI财经社说 , 像被投公司和投资方联系如此紧密的情况 , 在国内很常见 , 基本是有钱的人出来单干 , 再不断利用人脉融资 , 找机构给自己保驾护航 , 直到上市套现 。 “创业-融资-上市-套现”是一个赚大钱的套路 。
但这种局让一般投资机构更为被动 。 瑞幸A轮、B轮领投方大钲资本今年以来一直未停止减持步伐 , B+轮贝莱德全部清仓 , 赚得盆满钵满 , 但也有158家投资机构被套 , 其中有34家增持、更有91家新入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