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贯与出生地 籍贯和出生地有什么区别

【籍贯与出生地 籍贯和出生地有什么区别】《不变与万变:葛剑雄说国史》 葛剑雄著 岳麓书社
“万变”之长河 , “不变”之中国 。历史学家、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讲述中国历史的血脉精神 , 在兴衰、传承与变迁中 , 寻找中国历史的源与流 。
如果我们把古代中国比作一个像人体一样精密庞大的协作系统 , 那么土地就是它的骨架 , 人就是它的血肉 , 而朝堂、政治就是它的神经中枢 。漫长的中国历史就是在它们互相影响、互相磨合的过程中延续和发展 , 生生不息 , 成就了我们今日的中国 。
秦始皇统一以后在全国实行户籍登记制度 , 所以每一个百姓都必须在住地登记户籍 , 在户籍册上面登记 。我们现在看到的西汉的实物 , 比如在居延出土的汉朝的木简上 , 有的就很明白地写着某某人、某郡、某县、某里、几岁、身高几尺几寸、相貌特征等 , 这就是当时户籍上的内容 。
户籍还分为不同的种类 , 不同的身份要登记在不同的户籍上 , 比如当官的人有官籍、商人有商籍(市籍) 。秦朝规定商人本人登记商籍 , 连他的儿子和孙子也都要登记在商籍 , 这个身份是不能随便改变的 。
如果离开住地没有办手续 , 就称为“脱籍” 。如果你到了外地合法登记 , 可以把户籍寄在那里 , 称为“寄籍” 。流亡、逃亡或者在天灾人祸中迁移了 , 等到秩序恢复以后必须重新落籍 , 这样才能成为合法的居民 。或者到原籍重新登记 , 或者在新居住的地方登记 。但不是人人都可以登记的 , 要符合一定的条件 。
在正常情况下 , 古代绝大多数人的户籍所在地就是他的居住地 , 因为在农业社会 , 一般情况下人口迁移是很少的 。再加上安土重迁的观念、宗族观念 , 所以即使因为天灾人祸不得已外迁 , 只要有可能 , 人们还是会返回故乡 。今天我们讲的籍贯 , 也就是当时大多数人的居住地 。但是也有些特殊情况 , 比如说流动人口 , 当官的到首都或者其他地方当官 , 经商的、行医的 , 少数人会离开自己的户籍登记地 , 但是他们的户籍基本上还是保留在原地的 , 不是随便到哪里就可以在当地登记户口的 。
有些特殊地区 , 比如汉朝的首都长安 , 是不允许迁入户口的 。即使在长安当了高官 , 要是没有长安户籍的话 , 退休以后 , 或者被免官以后就得回到原籍 , 官员在长安出生的子女也必须跟着他们到原籍去登记户籍 。尽管他们子女的出生地是长安 , 子女甚至根本没有到过家乡 , 但是还不能在长安落户 。
边疆地区也是严格控制的 , 到那里服役的或者派驻去的将士 , 一般服役期满也要返回家乡 。所以在“居延汉简”上见到的那些到边疆服役的人登记的内容都是家乡的郡、县、里 。
到了曹魏时实行九品中正制 , 由朝廷派出专门人员——不同等级的“中正” , 由他们来选拔评荐人物 , 评成九品 。根据什么标准呢?两个部分 , 第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家世、家庭出身;第二部分是行状 , 就是表现 。所以首先要把不同的家庭、家族 , 按照它们的地位、声望、影响分成不同的品 , 在这个基础上再根据个人的表现 , 综合起来给一个评价 , 评定一个等级 。而后由官方根据等级来任命或者提拔 。由于家世部分占了主要的地位 , 所以中正评品的结果逐渐区别出一些高门以及寒门 , 而后选拔人才、提升官员主要就在高门中间 , 寒门往往没有机会 。门第高的就出高官 , 有的人生下来就有地位 。而寒门出身的人即使表现优秀 , 很突出 , 却始终进不了高层 。
门第当然与姓氏有关 , 姓王的、姓张的 。但是这样的姓氏很普遍 , 为了分清楚是哪里的家族、哪里的门第 , 必定要与籍贯联系在一起 。所以高门不是仅仅姓张姓王 , 或者是某某人 , 而要与籍贯合在一起 , 指某地的某姓 。如太原王氏、琅琊王氏这些都是高门 , 又如陈郡谢氏、荥阳郑氏、清河崔氏 , 这些都是赫赫有名的高门 。这些高门长盛不衰 , 而寒门要想变成高门几乎没有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