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死亡是件很沉重的事情 , 从古至今 , 无论是千百年前的古人 , 还是我们的父母长辈 , 几乎都对“死”这个字讳莫如深 。
曾在某乎上看到有宝妈求助 , 丈夫因意外去世已经2个多月了 , 自己和家人一直没敢告诉3岁的儿子真相 , 骗他说父亲去了很远的地方出差 , 要过段时间才能回来 。
【“妈妈,你死了我咋办?”一位妈妈写下《去世指南》,温暖了孩子】开始的时候 , 孩子每天追问爸爸去了哪 , 什么时候能回来 , 这让宝妈心如刀割 , 一度坚持不下去 。
过一阵子以后 , 她本打算等孩子稍大一些告诉他真相 , 但似乎年幼的孩子已经有所察觉 , 每天闷闷不乐 , 问爸爸问得越来越少 , 还经常会在纸上画爸爸 。
文章图片
这位宝妈提问 , 到底该不该告诉孩子爸爸已经去世?又该以怎样的形式说出来呢?
确实 , 生老病死是无法阻挡的自然规律 , 向一名3岁的孩子把“死亡”这件事解释清楚很不容易 , 在现实生活中 , 几乎大多数家长都会刻意地淡化处理 , 让孩子慢慢地自行发掘真相 , 寄希望于时间治愈一切 。
然而压抑和逃避从来无法真正地解决问题 , 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 是每位家长都需要掌握的“必修课” 。
当某天意外来临 , 孩子真的接触到“失去”时 , 我们应该教他学会如何更好地面对 , 赋予他从阴霾中走出来的勇气 。
文章图片
妈妈写的去世指南:“等我离开后 , 你可以这样过”
哈莉是美国的一位插画师 , 在她5岁时的某一天 , 她突然意识到每个人都会死 , 同时开始感到害怕:万一妈妈离开人世 , 自己该如何生活?
直到23岁这年 , 哈莉终于忍不住向母亲苏西讲述了这样的担忧 , 请她写一本书 , 来告诉自己如何正确面对死亡 , 适应妈妈离世后的日子 。
于是母亲苏西像是写教程一样 , 用幽默的语气 , 为女儿写了一本“妈妈去世指南” , 其中包含从她离世后的第1天开始、到第2万天为止 , 女儿都该做些什么 , 比如“向长辈、朋友倾诉痛苦”、“为母亲举办一场葬礼”、“去山上远足”等等 。
文章图片
苏西在书中写道:“我们应该多和我们的孩子聊聊死亡 。 我们如何用心迎接新生命 , 就该同样重视生命的逝去 。 ”
不得不说 , 我们很多中国家长 , 其实缺乏像苏西这样与孩子坦然谈论死亡的勇气 , 而对孩子展开“死亡教育” , 等同于教孩子慢慢学会如何接受失去 , 当亲人去世后 , 如何走出悲伤 , 适应新的生活 。
就像苏西为女儿撰写的这本“妈妈去世指南”一样 , 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时 , 不应该去选择避讳 , 抵触类似的话题 , 而是应该适当谈论它 , 告诉孩子自己真实的想法 , 鼓励孩子尝试认清生命的真相 , 对死亡秉持更正面的看法 。
文章图片
对孩子“死亡教育” , 要正确引导
和孩子谈论“死亡”这样沉重的话题 , 很多家长难免会无所适从 , 不知道如何开口 。
尤其当孩子某位朝夕相处的亲人去世时 , 更是不知道该怎样对孩子解释清楚斯人已逝的道理 , 不知道该如何帮孩子排解忧伤 。
其实和成年人一样 , 此时孩子需要的更多是宣泄 , 我们不妨引导孩子将情绪释放出来 , 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
比如鼓励孩子想哭就哭一场 , 试着用写信、画画的方式来寄托自己的哀思等等 , 允许孩子发泄自身的情绪 , 给予他更多的安慰 。
文章图片
如果一味地让孩子压抑情绪 , 独自去面对 , 很可能会为其留下心理阴影 , 对成长造成不好的影响 。
此外 ,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 , 要抓住孩子成长过程里涉及死亡话题的每个机会 , 让孩子意识到死亡的存在 , 展开“死亡教育” 。
比如当孩子的宠物死去时 , 我们可以举办一场小小的“葬礼” , 通过这样的仪式感 , 来加深孩子对于死亡的记忆 , 给孩子一个与过往情感寄托道别的机会 , 并且对孩子做好心理上的疏导 , 帮孩子从悲伤中快速走出来 , 对死亡建立更深刻的理解 。
- 2019年90后夫妻喜迎爱情结晶,结果是唐宝,妈妈痛哭明明做
- 姐姐参加弟弟家长会,被误会是妈妈,网友:哪有这时尚的妈妈
- 米糠,你知道的与不知道的 米糠是什么东西
- 【游戏迷】疫情居家太无聊?奇遇Dream·尊享版 VR 一体机承包你的快乐!
- 【爱历史】鬼谷子说庞涓是“遇羊而荣,遇马而瘁”,没想到最后还是应验了
- 【爱历史】山河月明:徐达到底是怎么死的,看懂朱元璋的结亲家,你就明白了
- 喜大普奔具体是什么意思 喜大普奔是什么意思
- 如何看房子的风水
- 江湖求生体验另类人生,你能在江湖求生内购破解版打造武侠梦么?
- 看过的电影中,你们觉得哪部动作片最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