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先生说史]明代私盐的泛滥:背后是王朝的衰微还是社会的变革?

前言:
盐业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一方面盐是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 另一方面盐业也是封建统治者重要的税利收入 。
为了控制民众亦或是获得获得巨大的财富 , 封建统治者们都对把盐业国有乐此不疲 , 明朝诸位统治者也毫不例外地对这项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
但在明朝中后期官盐销售困难重重 , 私盐之风屡禁不止 , 加之明朝后期统治者的各种"努力" , 盐业反倒成为明朝滑向不可挽救的深渊的一个重要因素 。 一、"开中法"初问世 , 盐业重重限制
谈及明朝盐业的发展历史 , 开中法是不能绕过的一个名词 。 开中法是指明清政府实行的以盐、茶为中介 , 召募商人输纳军粮、马匹等物资的方法 。 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 , 山西等地急缺军粮因而急招商人进行运粮 , 在运粮之后给予商人盐引 , 商人在指定地区可以卖盐 。 由此开中法问世 , 随即陕西、甘肃等偏僻地区开中法也得以推行 。 在开中法实行之初 , 运粮济边无疑是其主要目的 。
[大先生说史]明代私盐的泛滥:背后是王朝的衰微还是社会的变革?
文章图片
图|商人输纳军粮开中法主要分为报中、守支、市易三步 。 报中是盐商按照明政府的招商榜文所要求的 , 把粮食运到指定的边防地区粮仓 , 向政府换取盐引;守支是盐商换取盐引后 , 凭盐引到指定的盐场守候支盐;市易是盐商把得到的盐运到指定的地区销售 。
报中作为开中法的第一个环节 , 是商人能够获取盐业销售的最原始条件 。 但是商人若无法完成粮食运输的任务 , 盐的售卖权也就无从谈起 。 换言之 , 政府可以允许盐的私人售卖 , 但前提是商人需要帮助政府解决边粮运输困难的问题 。 由此可见盐的售卖必须完成政府的指定任务 , 若无政府的许可即为违法 。
此环节的背后显示的是统治者们对盐业的严格管控 , 把盐的售卖权拿出来是他们不愿见到的 。 试想 , 若是统治者们可以有简单办法解决边粮运输困难的问题 , 那么商人是绝对如何都获得不了盐的售卖权 。
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 , 政府自己运输边粮的成本要远远大于利用商人去运输边粮的成本 。 这第一个环节就显示出政府对盐业的严格管控 。
[大先生说史]明代私盐的泛滥:背后是王朝的衰微还是社会的变革?
文章图片
图|盐引
政府有条件地允许售卖盐 , 并不意味着商人可以自己制作盐 , 商人售卖的盐是在官府控制的盐场生产的 。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 , 政府这是要盐的生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 从而最大限度控制盐业发展 。 此时 , 守支这个环节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 因为商人在把粮食运输到指定地方后获得盐引 , 才能到指定的盐场支取盐 。 也即是说 , 盐引只是支取盐的一个凭证 , 获得之后等待政府的盐场分配盐 。
支取的多少也是十分有讲究的 , 依据商人运粮的多少以及困难程度进行份额的分配 。 通俗点 , 即是以商人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大小作为分配的标准和依据 。 不难看出 , 封建统治阶级通过此环节进一步加强盐业的控制 。
市易并不是简单地进行盐的交易买卖 , 买卖的地点都是政府提前指定的 , 商人并无选择权 。 这是统治阶级在充分考虑商人获利大小的情况下做出的抉择 , 否则商人都攫取大额利润 , 会对王朝的统治产生巨大威胁 。
凡此种种 , 都可以见得朱明王朝将盐的售卖权拿出来是极不情愿的 , 既然无可避免 , 索性进行重重要求 。 如此看来开中法有效地阻止了私盐泛滥 ,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开中法出现了种种问题 。
[大先生说史]明代私盐的泛滥:背后是王朝的衰微还是社会的变革?
文章图片
图|明代官员二、盐业管理松弛 , 私盐盛行现端倪
熟读中国的古代史 , 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王朝在建立初期一般会政治比较清明 , 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会愈加混乱 , 最终致使王朝的消亡 。 很显然 , 朱明王朝也不能脱离这个规律 。 开中法在实行之初 , 由皇帝和官员坚决推行 , 基本上不存在贪污舞弊的问题 。 但在后来 , 官商勾结成为常态 , 官员肆意支取盐的售卖额度 , 盐业的严格管理难以为继下去 。 这时私盐似乎嗅到了契机 , 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 最终致使王朝无力回天 。 开中法遭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