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究竟是什么 什么是国学经典

国学究竟是什么
刘晓林
当代社会号称研究国学的人很多,大肆谈论国学的人更多!包括所谓的专家、教授在内,能讲清楚什么是国学的几乎没有 。如果有,九天居士便是其中之一 。
人们对国学很茫然!有的认为它是中国学问的总称,实在泛泛;有的则把视为儒学、文、史、哲等,实属狭义 。究竟国学有没有确指?答案是肯定的 。
一、国学曾是变化的概念
国学有国家教育机构的意思,见《礼记·学记》 。其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晋书》、《汉书》、《后汉书》等也提到“国学”,意思都与《礼记》相近 。)
国学成了无所不包的庞然大物,见邓实1906年《国学讲习记》 。辞曰:“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 。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 。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后来,大儒马一浮先生也对国学作出类似的总结)
二、国学的发展
中华国学的“说法”最早”始于秦汉、魏晋、宋明诸朝,最终在清代完备 。
三、国学的所指
历史上对国学的范围有过明确界定,“六经六艺,诸子百说 。兵书诗赋,术数方技” 。
至少在明清时代,国学是实存名亡 。即人们很少有国学的提法,但国学一直存在 。20世纪初,为了有别于西学又重新提出了“国学”的说法 。于是,呈包罗万象之势,现洋洋大观之态 。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版本学、医学、戏剧、书画……都成为了国学 。一言之概,经史子集皆入国学宗属,古往今来尽归国学俦类 。
四、国学的主体
中华国学以易经为根基,再分出儒、佛、道 。纲举目张即是此意,易经为纲,儒、佛、道为目 。儒、佛、道貌似不同,实则是对“象、数、理”进行了各自不同强调总结而已 。随之,又衍生出许多命名不同的学问 。
五、国学并非完美
国学绵延不断,自然有其合理成分存在——顺乎人性,循乎大道 。同时,国学也不是完美的!这符合宇宙规律,一切存在都有其缺陷 。这也符合国学之根的宗旨,易学视变化为第一要务 。
其实,上述是我所写《中华国学颂》里的核心内容 。我觉得弄通根本的人可能少之又少,所以用白话再罗列一下 。

国学究竟是什么 什么是国学经典

文章插图
附:
中华国学颂
刘晓林
六合所存,因缘寂灭 。中华涵容,浩无际涯 。夫国学者,岂有定论欤?
《礼记·学记》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近人辞曰:“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 。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 。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上述之解,犹入茫然方壶,寰球诸邦无不遍列国学 。国学其名非中华所独有,怪哉?
幻变无方 虚实有常 。中华国学肇端于秦汉,历魏晋、宋明诸朝,完备于清代 。探本朔源,非囊括万殊;提要钩玄,终裁成定相 。曰:“六经六艺,诸子百说 。兵书诗赋,术数方技” 。英杰承续,海涵地负 。才士踵接,云蒸霞蔚 。继往圣之楷模,示来者以轨责 。弥补前修不逮之域,拓深钜子未及之图 。
尔后,呈包罗万象之势,现洋洋大观之态 。曰:“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版本学、医学、戏剧、书画……”一言之概,经史子集皆入国学宗属,古往今来尽归国学俦类 。中华国学越数千载而不衰,实存而名亡 。四海烟波跌宕,八荒风尘翕张 。20世纪初,国学之名就势提出以别于西学 。恍恍然,犹新生之物也!
中华国学以易经为根基,卓荦乎东洲,幽夐乎西邦 。智者察同,愚者观异 。穷变化之学,究永恒之道 。所谓文化之根者,易经也!纲举目张,万法披纷 。探颐索隐,诸学融通 。借外物之形以寄存自我,艺术生发 。抽自然之本以演绎天下,致知降临 。六经彪炳,纬侯稠叠 。至事推识,无所不明 。绝云霓而负苍穹,致虚极方守静笃 。
儒家有言:“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执厥中 。”释家有言:“圣智无知,万品俱照 。法身无象,殊形并应 。”道家有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无为 。”世间所存与人类思维相撞击以升华,生机迭出 。命名之学,各有侧重 。随之,取舍迟迟,绚烂弥漫 。参悟秘玄,复归平淡 。庶近绝顶者,天心月圆,华枝春满 。
一国有一国之学,予非因居神州之故而美中华国学 。物皆有优劣,中华国学亦复如是 。然流淌至今,绵延未绝 。个中机杼,顺乎人性、循乎大道,金声玉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