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鲁国都城中的孔子 孔子春秋时期鲁国( 二 )


春秋鲁国都城中的孔子 孔子春秋时期鲁国

文章插图
清代尼山书院图 。
孔子出生后不久,父亲叔梁纥就去世了,葬于曲阜东面的防山,但是母子一直不知道准确位置,这里也可以看出他们始终不被家族接纳 。到了孔子十七岁时,母亲也去世了,街坊老太太把叔梁纥在防山的墓址告诉了他,孔子将父母合葬,从此才算与家族和解,当然这时候他家里也已没什么人了 。孔子父母的坟地就是现在的梁公林,位于曲阜东十三公里 。《礼记·檀弓》中记载: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 。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 。”于是封之,崇四尺 。春秋之前的人们大都不修坟墓,埋了也就忘了,即使贵为帝王,也是“葬之中野,不封不树 。”(《周易》)儒家学说对于当世的影响更多体现在人生礼仪方面 。
春秋鲁国都城中的孔子 孔子春秋时期鲁国

文章插图
梁公林享殿 。
曲阜阙里,孔子生活和讲学的地方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鲁国,他住家在阙里,位于鲁国故城西南角 。现在曲阜有一条阙里街,位于孔庙东边,曲阜孔庙就是在旧宅原址上建起来的 。孔子年轻时比较贫穷,不光自学了文化知识,还学习了谋生的技能,会干很多粗活儿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论语·子罕)孔子在鲁国最初几个工作都是技术型的,最早是做委吏,管理粮仓,负责统计;之后做乘田,管理畜牧,这两个官职都是鲁国三桓之一的季氏给他的,是季平子最先发现了孔子这个人才,孔子年轻时的知识大都来自季氏家的藏书 。
春秋鲁国都城中的孔子 孔子春秋时期鲁国

文章插图
清代启圣王林图,梁公林 。
所谓三桓,是指鲁桓公的三个儿子,鲁桓公的嫡长子是当时的国君鲁庄公,庶长子庆父是孟孙氏、庶次子叔牙是叔孙氏、嫡次子季友是季孙氏 。在孔子生活的年代,主要是季孙氏把持朝政,经历了季平子、季桓子、季康子三代,实力都超过了国君 。于是帮助国君夺回权力,使国家重回“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成为孔子一生的政治主张 。孔子开设私人学校大约是在他30岁的时候,校址就定在阙里旧居,一方面他可以安心研究学问,另外也能靠学费收入来养家 。当时各国都开设有官学,这种学校只面向贵族子弟,为统治阶层培养专业接班人 。
春秋鲁国都城中的孔子 孔子春秋时期鲁国

文章插图
孔庙牌坊 。
由于年轻时的贫贱生活,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们的教育垄断,让任何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即使人的出身本有差别,但通过教育可以消除这些差别 。孔子希望打破贵族教育垄断,但办学资金却大都来自三桓之一的孟釐子 。孟釐子是孟孙氏第八代宗主,此人喜好周礼、非常敬重孔子,他临死前还把两个儿子都送到孔子门下读书,后来孟孙氏第九代宗主孟懿子就是孔子的学生 。学生的学费,名曰束修,是入学时送给老师十条腊肉作为见面礼,这样孔子就无所不教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 。(《论语》)
春秋鲁国都城中的孔子 孔子春秋时期鲁国

文章插图
曲阜阙里街 。
当然孔子的学生众多,像子贡这种商业奇才,后期几乎包揽了团队的所有支出,孔子后来也经常用自己的家财接济贫困生 。学生公西华出使齐国,家中老母需要安置,冉有就替他的母亲管孔子要口粮 。子曰:“与之釜 。”冉子与之粟五秉 。数量超出了十倍还多,孔子知道后非常不乐意,吐槽说:“君子周急不继富 。”《论语·雍也》又有一次孔子外出赶上下雨,车上的伞盖破了,于是弟子提议去向子夏借 。孔子想了想,还是算了 。子曰:“商之为人也,甚吝于财 。吾闻与人交,推其长者,违其短者,故能久也 。”《孔子家语》
春秋鲁国都城中的孔子 孔子春秋时期鲁国

文章插图
曲阜陋巷街 。
下一篇:
山东曲阜(3)·从仙源县到曲阜县,孔氏南宗与北宋开始的衍圣公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