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昌有一对儿老夫妻,经营了一个油条摊,因一个女孩儿闲聊时的一句家常话

江西南昌有一对儿老夫妻,经营了一个油条摊,因一个女孩儿闲聊时的一句家常话,60岁的老两口,人生轨迹从此发生了改变 。
2003年的一天,清晨4点多,像平时一样,丈夫万佐成,给油条摊早早的升起了炉火,妻子熊庚香,则忙着把和好的面摆到案板旁 。
妻子负责把面抻成长条状,丈夫负责炸油条,老两口头也没抬一下的,一直忙活到九点多,正准备收摊儿时,来了一对儿推着轮椅的年轻夫妇 。
大概是被拒绝的次数太多了,女人略显胆怯的说:“大哥,我们……我们可不可以跟您借一下……炉火?我想给……给孩子炒个菜 。”
万佐成一抬头,无意间看到了坐在轮椅上的男孩儿,右腿空空的裤管,在微风中轻轻的摆动着,他又看了看男孩儿的脸,那双充满渴望的眼睛正看着他 。
万佐成抬头冲着夫妻俩,说:“借啥,用吧!”爽快的回答,让女人先愣了一下,随后,眼中泪水顺着脸颊滑下来 。
这时,男人急忙道谢着,女人则把早已经准备好的食材拿了出来 。
闲聊中得知,他们就住在和万佐成的油条摊,一墙之隔的肿瘤医院里面,孩子因得了骨癌,已经截掉了一条腿 。
吃了太长时间外卖的儿子,就想吃一口妈妈做的菜,于是两人买好了食材,找了好多家饭店借火,结果,商家都以各种理由拒绝了 。
绝望的夫妻俩,这才决定到医院后巷来碰碰运气 。
女人很快便炒好了菜,从兜里掏出钱要给万佐成,万佐成摆摆手说:“就是一点儿火,不要钱,要是想用,天天都可以来用 。”
从此,“后巷有个油条摊,可以免费借炉子给我们做饭”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医院 。
借炉火的人,也渐渐开始多了起来 。
一天,一个陪亲戚住院的女孩儿来到了后巷,看到了这里的一幕后,对万佐成和熊庚香说:“我妈妈50多岁的时候,得癌症去世了,如果当时能有一个你们这样的地方,妈妈每天都能吃到家里的饭菜,可能还会多活一些时日吧 。”
女孩儿说完这话的第二天,油条摊突然消失了 。
随之而来的是,老两口新添置的灶台,炉具,锅碗瓢盆和各种调料 。
女孩儿闲聊家常的一句话,深深的触动了老两口的心,经过商量,油条摊不干了,直接改成了让病人们随时能吃到家常饭菜的厨房 。
然而,本就不是什么有钱人的老两口,开设的这个厨房,不光不赚钱,反而还倒贴钱 。
家属们不愿意了,他们集合到了后巷,一起来“弹劾”万佐成 。
“叔,你们能够借我们炉火,我们已经非常感激了,你们老两口,不光把油条摊都停了,还一分钱不收,你让我们……”病人家属说不下去了 。
是啊,万佐成既不是什么大老板,又不是什么富豪,支个油条摊,辛辛苦苦赚的这点儿钱,全贴在这些不相干的人身上了,他们为什么啊!
万佐成说:“能来这里借火的,一般是两类人,一类就是,为了看病,已经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了;
另一类就是,常年的病痛,让病人的身体早已不堪重负,常年在外,就想吃上一口家里的饭菜,既能够解解外卖的腻,又能够感怀一下曾经的日子 。”
而老两口也非常想让这个厨房一直继续下去,于是便象征意义的,每个菜收了5角钱 。
随着物价的飞速上涨,加上每天要用掉一百多个蜂窝煤和20几元的水费,2006年,在家属们的要求下,小厨房“涨了一次价”,每个菜收取1元钱 。
春去秋来,来小厨房的人不停的变换着,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一元钱的价格和老两口的爱心 。
从此“一元抗癌厨房”也就这样被叫开了 。
当新春佳节,阖家团圆的时候,万佐成夫妇依然没有离开,他们依然在小巷子里,守着一盏孤灯,和那十几个炉灶 。
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他们,不光赚不到钱还倒贴,60多岁了,却每天跟生死线上的人打着交道 。
万佐成说:“在这里久了,你就明白了,这里有的人,可以治好病,回家继续正常的生活,但,也有很多人治不好了 。
我们俩就是想,让那些回不去家的人,没有遗憾,让那些家属们减轻些心理负担 。”
一元爱心厨房,在家属的心里,不仅仅是一个能够借火的地方,还是一个心理解压的地方 。
每当有家属扛不住的时候,每当有家属无处哭泣,无处发泄的时候,每当家属觉得前路茫茫的时候,都会来找老两口说说心里话 。
“先别想那些,吃好这顿饭再说别的,就是和着眼泪吃,能吃饭总是好事情!”
“乐观一点儿,这个也可以变好的,还有活了十几年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