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财富网■瑞幸给A股上了一“课”( 二 )


二是瑞幸的“单笔订单商品数”已从2019年第二季度的1.38降至2019年第四季度的1.14 。 从2019年第四季度开始 , 浑水在45个城市的2213家商店中从10119位客户那里收集了25843张客户收据 。 25843张收据表示自取单和外卖单分别为每个订单1.08和1.75商品 , 或综合1.14商品/订单(置信度为99%) 。 这标志着单笔订单商品数从2018年第一季度的1.74下降到2019年第四季度的1.14 , 呈下降趋势 。
那瑞幸为什么“自首”呢?根据瑞幸发布的报告 , 公司正在评估不当行为对其年报的整体财务影响 , 并直接公布了涉嫌这次财务造假的是“公司COO刘剑及其下属4位管理人员” 。 公司临时组建的一个特别委员会初步调查的结果是:2019年第二、三、四季度内 , 瑞幸约有22亿元的营收与虚假交易相关联 , 某些成本和费用也因虚假交易大幅膨胀 。 瑞幸还提醒投资者 , 公司此前发布的所有财务报表及业绩指导数据都不再值得信赖 。 随着内部调查的推进 , 财务影响还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
造假“自首”恐怕有做空报告和公司自身压力的原因 。 那么 , 谁该为这次造假负责?公司的管理团队、早期投资人?上市时的保荐投行、律所、审计财报的会计师事务所?还是为行业市场“画大饼”的调研机构、广告公司?恐怕各方都难辞其咎 。
综合来看 , 瑞幸财务造假致股价大跌的原因至少有几方面:
从直接原因看 , 公司内控不严导致虚假交易和财务造假已经确凿无疑 , 负责财务报告审核的会计师事务所、海外投行、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恐怕难辞其咎;
从发展模式看 , 大肆炒作互联网流量红利 , 过度依赖投资人“烧钱” , 缺少硬核实力的商业模式恐怕是“瑞幸们”东窗事发的根源 。 在上市前一年内 , 瑞幸曾获得4次融资 , 融资金额高达5.5亿美元 , 支撑其“互联网+新零售”的独特商业模式背后 , 更多的是外部融资 , 自有资金非常有限 。 当大幅折扣和免费赠品咖啡无力为继时 , 财务造假似乎成为“瑞幸们”的必然选项 。
或面临国内方面追责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资深金融律师董毅智表示 , 根据我国新《证券法》要求 ,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证券发行和交易活动 , 扰乱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市场秩序 , 损害境内投资者合法权益的 , 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处理并追究法律责任 。 但此前中概股还没有落实的具体企业案例 , 而瑞幸咖啡有可能成为新《证券法》下 , 首家因为财务造假而被中美两地同时处罚的中概股公司 。
至于国内的其他法律 , 董毅智还表示 , 上海金融法院最近发布了《上海金融法院关于证券纠纷代表人诉讼机制的规定(试行)》 , 为全国法院首个关于证券纠纷代表人诉讼制度实施的具体规定 , 或将在追责瑞幸咖啡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 另外 , 董毅智表示 , 瑞幸咖啡数据造假 , 海外投资者的损失可能会在未来分摊到所有消费者、投资者身上 , 国内的投资人也很多 , 相信大家也会积极去推动相关维权或追责赔偿事宜 。
瑞幸给A股上了一“课”
不论眼前有无同类问题 , A股要上好瑞幸这堂“课” , 不仅要在财务规范“课”上下苦功夫 , 而且应站在提升上市公司质量高度对企业发展模式、中介机构监管、融资机构核查等做全方位“对照自查” 。
A股要上好瑞幸财务造假这堂“课” , 首先应在监管政策上继续“加码” , 围绕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再融资“洗澡”、并购重组“戏法”等行为出台更有针对性、更严格的处罚措施 , 加大立法力度 , 切实提高违法成本 , 让不法分子无力铤而走险 , 让中介机构没有空子可钻;其次 , 以市场之力适当培养一定的“做空”力量和机构 , 帮助投资者和监管部门“掌眼” 。 同时 , 通过出台“黑白名单”制度、行业自律准则、交易所问询等方式 , 提升上市公司诚实守信经营水平 , 营造更加诚信、健康、公平的市场环境;再次 , 继续增强投资者教育能力 , 不断完善集体诉讼仲裁制度 , 当可能的造假公司出现时 , 要让投资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并及时得到应有赔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