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一直在身边」零死亡背后是怎样的努力?湘雅二医院陈金兰在危重病房的53天


(****健康客户端采访人员 刘玫妍)“今晚必须立即连夜开放病房 , 接收重症新冠肺炎病人”湘雅二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抵达武汉的第2天就收到指挥部命令 。
防控培训才结束 , 医疗队就马不停蹄参观病房 , 晚上要住院的病人已陆续到达隔离区门口 , 有些病人已经非常焦躁 , 开始频繁敲门……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外科重症监护专科主任陈金兰所在的第一纵队应首战 。 但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 , 新的工作流程 , 狡猾的新冠病毒 , 门口焦躁的病人 , 从未穿过防护设备的队员……陈金兰紧张到手心冒汗 , 觉得“我们太不容易了!” 但当病房门打开的那一刻 , 看到那些憔悴的患者 , 他们面容苍白 , 有些甚至嘴唇发乌 , 那一刻只觉得“他们太不容易了!”
陈金兰告诉采访人员 , “进病房前 , 出于怕被感染的恐惧 , 想着跟患者保持一定距离的小心思 , 从病人进来那一刻起 , 就全然忘记了 。 随之而来的是出于医生的一种职业本能 , 我会不由自主走近他们 , 问询、体查 , 想给他们带来温暖和安全感 。 ”安排床位、问询病史、安抚病人、帮患者换衣服、吸氧、开出医嘱……大家快速进入了工作状态 。
但穿防护服 , 整个人都处于负荷状态 , 呼吸费力 , 视野模糊 , 听力下降 。 凌晨的武汉气温很低 , 护目镜的雾气变成水滴下来 。 陈金兰和队友们克服种种困从晚上八点一直工作到第二天上午九点 , 连续工作13个小时 。 “整个晚上竟然感觉不到累和饿 , 也没觉得要去洗手间 , 不知道哪来的劲儿 。 ”陈金兰说 , “但当脱下厚重的防护服 , 感觉身体被抽空了 , 就想瘫坐在地上睡上一觉 。 ” 队友们也都是精力耗尽的模样:脸上道道压痕 , 苍白的脸色 , 异常倦怠的身影……
随后 , 医疗队将医疗派班、治疗流程等逐渐规范 , 对病人和病情也日益熟悉 , 后面的工作慢慢就驾轻就熟了 。 B8西50个床位总共收治了76位病人 , 早期的4名极危重患者转至ICU , 其他所有患者均治愈康复出院 , 病房实现了零死亡 。 ……
问及能将重症危重症患者实现零死亡的秘诀时 , 陈金兰说 , 我们早期因为设备未完全到位而转至ICU的危重病患都预后差 , 刘先领队长就带领大家对患者逐一进行病情讨论 , 意识到患者一旦病情恶化到需要有创呼吸机甚至ECMO , 治愈率就很低 。 医疗队调整策略 , 将几个危重症患者分区管理、严密监测 , 全面调整治疗方案 , 除了用好抗病毒药物 , 还要每天保证营养 , 主动协助患者进食 , 每天“陪聊” , 要让患者心态积极 , 这样他们的免疫力才会康复 , 要严防死守 , 才能避免病情恶化 , 这才是最好的救治方案…….
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只能好、不能坏” , 为了这一目标 , 确实用尽医疗队所有力量…..
“41床是个回族阿姨 , 她来的时候病情危重 , 白肺 , 非常虚弱她从来不吃统一派送的餐 , 床头放一大袋馒头 。 我们告诉她 , 要多吃东西 , 有营养才有免疫力 , 她就使劲吃馒头 , 吃的血糖高到难以控制……有一天 , 突然寡言、拒食 , 问后得知她老伴病情恶化插管了……整个医疗队都在担心她 , 这种状态 , 很容易将病情往坏里推 。 于是医疗队给她组建治疗小组:内分泌队员负责调整血糖、呼吸重症盯着她的肺部、中医专家扶正治疗、营养每天要保证、最重要的是心理安抚一定要“陪聊”要聊得开心….一个星期后后 , 看见她又恢复了西北人的爽朗 , 也端起了派送的米饭 , 我似乎看见了 , 大疫之下 , 短短几天 , 她心底滋生出的坚强……历经40多天后她顺利出院
“22床 , 大叔来的时候血氧饱和度只有80% , 态度上喊得最凶的一个病人 。 按他自己的说法是:恨不得用三张嘴出气 。 别看他长得五大三粗的 , 其实脆弱、焦虑 , 对护理有非常多的要求 , 只要查房 , 就逮住我们唠个不停 。 有一周时间 , 他排不出大便 , 我们医疗队想尽了办法 , 队员跑到超市去买香油 , 给他想办法弄医院里没有的通便的药 , 针灸通便等等 , 第7天终于通过中西医结合方法解除了通便大问题 , 肚子也不胀了 , 呼吸也顺畅了……后来 , 由恨不得三张嘴出气 , 恢复到一张嘴就可以轻松出气了 , 治愈出院时 , 由入院时最凶的一个变成哭得最凶的一个 , 对医疗队有着道不尽的感谢 , 看着这么五大三粗的汉子嚎啕大哭 , 我们在场的医护也跟着掉泪……病人的康复是医生的快乐源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