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茶@黄茶,对脾胃最有好处,对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懒动肥胖者效果明显!

黄茶是中国特产 。 其按鲜叶老嫩芽叶大小又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 。 黄芽茶主要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和霍山黄芽、远安黄茶;如沩山毛尖、平阳黄汤、雅安黄茶等均属黄小茶 。 三峡库区蓄水以后 , 秭归山区常年雾气笼罩 ,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秭归黄茶 , 也属于黄小茶 。
而安徽皖西金寨、霍山、湖北英山和广东大叶青则为黄大茶 。 黄茶的品质特点是“黄叶黄汤” 。 湖南岳阳为中国黄茶之乡 。
黄茶属轻发酵茶类 , 加工工艺近似绿茶 , 只是在干燥过程的前或后 , 增加一道“闷黄”的工艺 , 促使其多酚叶绿素等物质部份氧化 。 其加工方法近似于绿茶 , 其制作过程为:鲜叶杀青揉捻—— 闷黄、干燥 。 黄茶的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均与绿茶制法相似 , 其最重要的工序在于闷黄 , 这是形成黄茶特点的关键 , 主要做法是将杀青和揉捻后的茶叶用纸包好 , 或堆积后以湿布盖之 , 时间以几十分钟或几个小时不等 , 促使茶坯在水热作用下进行非酶性的自动氧化 , 形成黄色 。
黄茶@黄茶,对脾胃最有好处,对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懒动肥胖者效果明显!
文章插图
四川蒙顶黄芽
黄茶自古至今有之 , 但不同的历史时期 , 不同的观察方法赋予黄茶概念以不同的含义 。 历史上最早记载的黄茶概念 , 不同现今所指的黄茶 , 是依茶树品种原有特征 , 茶树生长的芽叶自然显露黄色而言 。 如在唐朝享有盛名的安徽寿州黄茶和作为贡茶的四川蒙顶黄芽 , 都因芽叶自然发黄而得名。
在历史上 , 未产生系统的茶叶分类理论之前和在众多消费者中 , 大都凭直观感觉辨别黄茶 。 这种识别黄茶的方法 , 混淆了加工方法和茶叶品质极不相同的几个茶类 , 涉及到很多种品质各异的茶叶 。 如上面所说的因鲜叶具嫩黄色芽叶而得名的黄茶 , 而实为绿茶类 。 还有采制粗老的绿茶 , 晒青绿茶和陈绿茶;青茶的连心、包种等都是黄色黄汤 , 很易误认为是黄茶 。
绿叶变黄对绿茶来说是品质上的错误 , 而对黄茶来说 , 则要创造条件促进黄变 , 这就是黄茶制造的特点 。 研究黄变的实质 , 不仅有利于掌握好黄茶闷黄技术 , 同时对其它茶类制造技术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
形成黄茶品质的主导因素是热化作用 。 热化作用有两种:一是在水分较多的情况下 , 以一定的温度作用之 , 称为湿热作用;二是在水分较少的情况下 , 以一定的温度作用之 , 称为干热作用 。 在黄茶制造过程中 , 这两种热化作用交替进行 , 从而形成黄茶独特品质 。 研究黄茶堆积闷黄的实质:湿热引起叶内成分一系列氧化、水解的作用 , 这是形成黄叶黄汤 , 滋味醇浓的主导方面;而干热作用则以发展黄茶的香味为主 。
1、杀青对黄茶品质的影响
黄茶杀青原理目的与绿茶基本相同 , 但黄茶品质要求黄叶黄汤 , 因此杀青的温度与技术就有其特殊之处 。
杀青锅温较绿茶锅温低 , 一般在120℃—150℃ 。 杀青采用多闷少抖 , 造成高温湿热条件 , 使叶绿素受到较多破坏 , 多酸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失去活性 , 多酚类化合物在湿热条件下发生自动氧化和异构化 , 淀粉水解为单糖 , 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 , 都为形成黄茶醇厚滋味及黄色创造条件 。
2、闷黄对黄茶品质的作用
闷黄是形成黄茶品质的关键工序 。 依各种黄茶闷黄先后不同 , 分为湿坯闷黄和干坯闷黄 。
【黄茶@黄茶,对脾胃最有好处,对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懒动肥胖者效果明显!】湿坯闷黄在杀青后或热揉后堆闷使之变黄 , 由于叶子含水量高 , 变化快 。 消山毛尖杀青后热堆 , 经6—8小时 , 即可变黄 。 平阳黄汤杀 青后 , 趋热快揉重揉堆闷于竹篓内1—2小时就变黄 。 北港毛尖 , 炒揉后 , 覆盖棉衣 , 半小时 , 俗称“拍汗”促其变黄 。
干坯闷黄由于水分少 , 变化较慢 , 黄变时间较长 。 如君山银针 , 初烘至六七成干 , 初色40—48小时后 , 夏烘至八成干 , 复色24小时 , 达到黄变要求 。 黄大茶初烘七八成干 , 趁热装入高深口小的篾篮内闷堆 , 置于烘房5—7天 , 促其黄变 。 霍山黄芽烘至七成干 , 堆积1—2天才能变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