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礼俗及其文化精神 春节的文化( 二 )


如何看待春节礼俗?站在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会有不同的认知 。当我们回溯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古老的春节礼俗不仅经过了漫长历程,而且蕴含着深邃的文化精神,这些文化精神对于当代社会的人格完善、国家治理等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方面:
感恩 。远古时代,天子为什么要率领百官到郊外去祭拜天地?因为天地生养万物,万物就是衣食父母,人通过汲取万物滋养而生存,这是根本所在 。《吕氏春秋·本生》说:“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 。”意思是讲:天子的所有行动都是为了保全天生的各种存在物,包括动物、植物 。从这个角度看,上古时期的岁旦郊祭,即是天子为天下作出表率,像儿女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那样报答天地的恩情,实际上也是保护生态的一种宣示,更是一种符号象征 。
祈福 。从生存角度讲,平安健康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我们的先民对此不仅有足够的认识,而且付诸行动 。《吕氏春秋》所讲的“无失经纪,以初为常”,就是要通过观察,了解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四季变化的节奏,以便有所遵循,从而平安而健康地生活 。燃爆竹、置桃符、画门神、贴春联等习俗,也是人们对平安健康、幸福生活渴望的继续 。
反省 。自上古所形成的祭祀礼俗,伴随着先民们的自我反省 。古人在祭祀的时候,要检讨以往的行为,若有过失,就得纠正,上自天子,下至百姓,都是如此 。例如《太上灵宝补谢灶王经》说,司命灶君“普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日,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意思是说:灶王时刻监察一家命口的善恶举动,故而祭灶就是要懂得忏悔,明白是非功过,多做好事,不做坏事 。这在当代仍然具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30日 11版)

二、关于春节的文化吃文化
年糕
年糕
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 。
”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
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饦、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 。
汉代杨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 。
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了制做方法 。
明、清时,是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食,并有南北风味之别 。
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 。
饺子
北方年饺子
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 。
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 。
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 。
【春节礼俗及其文化精神 春节的文化】“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 。
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 。
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 。
与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饭通常有火锅和鱼 。
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着生活幸福,“年年有余” 。
南方还有一些地方过春节讲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征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 。
元宵
元元宵
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 。
据元代伊土珍《(女郎)环环记》引《三余帖》记: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 。
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说:“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 。
”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临 。
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 。
明代时,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见,做法也与今天无异 。
清代康熙年间朝野盛行“八宝元宵”、马思远元宵 。
民国初年还有袁世凯因元宵与“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 。
元宵用面除江米面外,还有粘高梁面、黄米面等 。
馅则有桂花白糖、山渣白糖、什锦、豆沙、枣泥等 。
形制上,或大若核桃,也有小如黄豆的“百子汤元”,还有实心圆子和薄皮的“碌皮汤园” 。
春饼
立春吃春饼是中国一种古老风俗 。
晋代已有“五春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