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点评】“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老祖宗的“储粮”智慧够我们学一辈子了
疫情当前 , 世界各国的经济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 “一方有难 , 八方支援” , 物资的短缺 , 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于生活必需品 , 尤其是粮食的日常储备和未雨绸缪 。
其实 , 在我国古代 , 人们就有''积于不涸之仓 , 藏于不竭之府''的思想了 ,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 我国智慧的古人已经将粮食储备发展成为一种完善的体系和制度了 。 居安思危 , 不仅可以囤积居奇 , 获得意料之外的收获 , 还可以应对不时之需 , 做到有备无患 。
文章图片
01 ,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我国粮仓储备的必要性
早在春秋时期 , 《管子.牧民》》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不务天时 , 则财不生;不务地 , 利则仓廪不盈 。 ”
古人认为 , 尊重天时和地利 , 才能够做到粮食充足 , 而粮食充足又是民生的基本保障 , 极为重要 。
那么 , 到底要储存多少粮食才能够做到有备无患的 , 在西周时期 , 《礼记·王制》中给出了这样的规定:
“丰年不者 , 四年不位 ,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 , 无六年之蓄曰急 , 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 ”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 如果粮食没有超过九年的储存量 , 那么就代表着物资不够充分;而如果国家的存量没有没到六年 , 那么还是比较危急的;一旦少于三年的存粮 , 那么就不能称之为“国家”了 。
西汉时期 ,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步 , 晁错曾经也向汉文帝提出了《论贵粟疏》 。
他主张的是 , 在全国 , 没有比农民务农更为重要的事情了 , 如果想要让老百姓参与到农业的生产生活中 , 保障国家的民生 , 就需要抬高粮食价格 , 来提升农民务农的积极性 , 可以让老百姓用粮食来求赏或免罚;
不仅如此 , 广纳粮仓 , 储存粮食 , 还可以应对战场上士兵的粮草所需 , 为前线战士做到后勤的保障 。
文章图片
被汉高祖认为是西汉开国三位功臣之一的“猎人”萧何 , 就是一个粮食储备的高手 。
在刘邦和项羽楚汉相争的时候 , 他为刘邦广纳粮草 , 为他在前线征战赢得了时间 , 也正是因为他“后勤保障”做的好 , 才得到汉高祖的赏识 。
除此之外 , 广纳粮食还可以应对自然灾害 , 比如古代频繁发生的旱灾 , 洪灾等 , 能够临时起到拯救民生的作用 。
《后汉书·献帝纪》中记载 , 东汉末兴平元年(公元194年)秋天 , 京畿地区大旱 , 汉献帝刘协安排身边的大臣侯汶 , “出太仓米豆 , 为饥人作糜粥” , 为饥荒中的老百姓发送粥米 。
北魏太和七年(公元483年) , 冀州和定二州闹饥荒 , 地方贤良人士“为粥于路以食之”(《魏书·孝文帝本纪》) , 救活了几十万人 。
一直到了唐宋 , 明清时期 , 我们也经常能够看到很多影视剧中 , 一旦发生灾荒 , 官员们支起了大铁锅熬粥来赈济老百姓的镜头 。 可见 , 做好粮食储备 , 应对自然灾荒 , 是从古到今一直沿用的方法 。
文章图片
02 , 仓廪如何获取?
既然古代的粮食储备那么重要 , 那么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 , 又怎能够保障最少有“三年的存粮”呢?古代 , 主要的粮食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 , 征收的民田田租
这是我国古代粮食的主要来源 , 也是能够做到“仓廪实”的关键所在 。
古代的田地赋税制度起源甚早 , 在公元前216年 , 颁布“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 , 让当地的地主和百姓按照赋税制度缴纳田租 , 如果隐瞒土地和数量 , 还要受到一定的惩罚 。
随着农业发展的进步 , 生产力水平的提升 , 到了2006年 , “公粮”逐步被取消 , 人们的生产生活得到更多的保障 。
第二 , 则是国有土地的收入
- 吉祥说历史前两锤砸死两金将,第三锤只一扫,金兀术就跑了,岳云出世试三锤
- 历史寻觅野地里连“御”四牛,清朝名将“妖人”海兰察:战场上威胁和珅
- 早晚历史宁当老二,曹操也不敢小看,李典:三国历史中低调的黑帮老大
- 吉祥说历史而且还是宋朝人民的好丞相?,秦桧不仅不想杀岳云
- 洋洋谈历史犹国之良相娶对妻子有多么的重要,朱元璋的马皇后:家之贤妻
- 吉祥说历史步战勉强可以,唯有此战克敌,岳云四战金弹子:马战两次未讨便宜
- 吉祥说历史留下两子一女,儿女们有何结局?,岳飞之子岳云23岁蒙冤惨死
- 十四叔看历史昭慈皇后,乃马真氏,元朝最有野心的女皇后
- 历史大点评读史小记:忠孝之食
- 读历史西方人眼中的狄仁杰:东方的福尔摩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