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乱世,群雄并起,真正称得上英雄的也就三人,陈友谅、张士诚和朱元璋

元末乱世,群雄并起,真正称得上英雄的也就三人,陈友谅、张士诚和朱元璋,陈友谅地盘最大,兵力最雄厚,结果却是三人中最先倒下的,他曾率领农民起义军同元朝统治者作斗争,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争天下,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
朱元璋登基以后,猜忌别人想称王称帝,并不是空穴来风、神经过敏,你看那陈友谅、方国珍、徐寿辉、陈友定、张士诚、明玉珍,哪一个不是野心勃勃 。
中国的每一个王朝末期,总会泛滥出一大批豪杰枭雄,称王称霸,然后再经过战争的较量,大浪淘沙,最后筛选出最厉害的那一个,再造一个王朝,重新掀开历史新的一页 。
读元朝中后期的历史,我对这些成吉思汗的子孙们很不理解,本来他们属于一个强悍的民族,在欧亚大陆纵横驰骋,着实风光一时,然而曾何几时,当他们落脚在这长城脚下北京城里,却被华夏温柔的和风熏醉得意气全消,元代帝王中,再也见不到当年成吉思汗那雄浑气势 。
陈友谅早年出身渔家,在县里担任小官吏,因与上司不和,一气之下投奔了红巾军,他有硕壮的体魄和超拔的武艺,这些都使他在那个动荡的岁月里得以充分发挥,不久,他在徐寿辉手下做领兵元帅,等到他设计谋害徐寿辉后,他已经成为独霸江西、湖广的地方军阀 。
【元末乱世,群雄并起,真正称得上英雄的也就三人,陈友谅、张士诚和朱元璋】龙凤五年(1359年)五月,在采石五通庙,面对烟波浩渺中的长江,陈友谅自封皇帝,国号汉,改年号大义,完成了他人生中最鼎盛的一刻 。
这位元末风云中的顶尖人物,颇具枭雄本色,他和朱元璋一样,要么不做,要么做绝,他曾是倪文俊的部下,但他用计谋害了倪文俊,他也曾是徐寿辉的部下,但他同样用计谋害了徐寿辉,他的才能本事,不在朱元璋之下,但为什么他会败于朱元璋之手呢?
论狡诈,朱元璋很可能还不是他的对手;记实力,他占据着江西、湖广;论野心,他应该比朱元璋更勃发,或许是命运并不偏爱他而偏偏选定了朱元璋,或许他刚愎自用的性格,消解了他才智的进一步拓展,以致于他数次落入朱元璋设下的圈套 。
我猜测他更像赳赳武夫,而绝没有政治家的气魄,所以对付徐寿辉、张士诚等碌碌之辈游刃有余,但遇上像朱元璋这样天才的政客,便只能自认倒霉 。
他第一次倒霉是中了朱元璋的反间计,把那位曾为他立下赫赫战功的双刀赵(普胜)杀害,从而失去一个能征善战的大将,也引起他手下的不满,陈友谅怎么就不想想,一位屡屡击败朱元璋的人,怎会一夜之间成了朱元璋平日酒席上的客人?
其实,或许他深知朱元璋设计的计谋,只不过他太看中了双刀赵手上的那点军队,“借刀杀人”是陈友谅惯用的杀人手段,但是这次做得太拙劣 。
他第二次倒霉是受老朋友康茂才的捉弄,这个康茂才一直在朱元璋手下做事,但有一天突然派老门房捎给陈友谅一封私函,内容大体是愿意与陈友谅里应外合,夹击朱元璋,并约定以江东木桥为会合地 。
可是当陈友谅兴冲冲地统军抵达江东木桥时,迎接他的却是两山间早已埋伏好的朱元璋军队 。
此役,陈友谅幸免逃逸,然他的精锐水师和步卒悉数交给了朱元璋 。
但凡鏖兵打仗,最讳忌的便是赌博式的蛮勇,而被朱元璋打红眼的陈友谅,偏偏在这个时候,在鄱阳湖那片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和朱元璋一共豪赌了整整36天,这是一场生死大较量,双方的赌资是自己多年来赢得的全部筹码 。
当朱元璋看见陈友谅那如山一般屹立在湖面上战舰时,他蒙了,他知道硬打不可能取胜,于是他派十几条小船围攻汉军的一条大船,这时陈友谅想出了一个后来被证明是极其错误的主意 。
他将一排排战舰用铁链连接起来,那时《三国演义》还没有手抄本,历史上的赤壁之战陈友谅不可能不知道,他既然用铁链把战船连接起来,就说明真实的赤壁之战并非《三国演义》所描绘的那样,罗贯中大约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把鄱阳湖的水战搬进了小说中 。
当朱元璋看到汉军战舰都一排排的被连起来时,他知道机会来了,他下令将无数燃烧的小船冲向汉军战舰,就在鄱阳湖水染红的那一刻,陈友谅赌输了,输得很惨,自己也中箭而死,他自幼生长于船上,最后也死于船上 。
对陈友谅,我们该作何感想呢?他究竟算是位野心家、阴谋家,还是一个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呢?反正,没有他们,朱元璋未必能那么轻松地把蒙古人赶回到草原,他的帝王之路也不会来的那么容易,从这一点来看朱元璋真该好好地酬谢他,我们也该感谢他,因为没有陈友谅,明初的历史会少了很多精彩热闹的画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