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品葡萄酒的时候,喝葡萄酒的人大多都见过杯子里有一圈液滴 。传统上称之为“酒泪”或“酒腿”,也叫挂杯 。那么,什么是挂杯呢?挂杯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挂杯的厚度和细节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挂杯
为了促进葡萄酒香气的释放,我们在品酒过程中,需要以杯柱为轴心,以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有节奏地旋转酒杯,让酒液在杯中旋转起来,扩大与空气的接触面,进而加快挥发性的香气释放 。当我们停止旋转酒杯的时候,酒杯内壁会留下一道道酒滴,俗称“酒泪”(winetears)或“酒腿”(winelegs),这就是所谓挂杯现象 。
酒泪表明酒精、糖分和甘油的含量较高,干浸出物(cxtract,除残糖以外所有非挥发性精华物质)也可能比较丰富,相对来说这款酒的口感也会比较丰郁 。许多刚接触葡萄酒的新手大概都听过这样的说法:酒泪越多,酒质越好 。所以,许多人喜欢通过观察酒泪去判断酒质,以为酒泪的密度越高、流动速度越慢、持续时间越长,葡萄酒的品质越高 。
挂杯的成因
较早关注挂杯现象的学者,是19世纪的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汤姆森(JamesThomson),他在1855年发表论文《在葡萄酒和其它酒类表面观察到的一些奇特运动》,初步认为挂杯是一种由液体表面张力作用引起的“热毛细对流”(ThermocapillaryConvection) 。10年之后,意大利帕维亚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卡罗-马兰哥尼(CarloMarangoni)又发表一篇论文,进一步系统地解释了这种现象,被学术界命名为“马兰哥尼效应”(Marangonieffect) 。由于美国物理学家威拉德-吉布斯(WillardGibbs)后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兰哥尼的学说,有时也称“吉布斯-马兰哥尼效应”(Gibbs-Marangonieffect) 。
具体到葡萄酒,由于酒精的挥发速度高于水分,当酒精挥发后,酒杯内壁酒液的水分表面张力就会越来越高,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酒液就被拉扯成一道道酒泪,并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徐徐下滑 。
另外,由于葡萄酒还含有残糖和甘油,这些黏性物质也会影响到酒泪的密度及下滑速度 。残糖和甘油的含量越高,酒泪的分布越密集,下滑的速度越缓慢 。
不要被酒泪误导
根据“马兰哥尼效应”的物理学解释,酒泪的密度、流动速度和持续时间,也许只能去判断酒精、残糖和甘油的含量高低,而不能去判断酒质的高低 。比如一杯酒精含量达14%的加州增芳德,酒泪密度肯定超过酒精含量只有12.5%的勃艮第黑比诺,但你能认为那杯加州增芳德的品质高于勃艮第黑比诺吗?
归根结底,酒质的高低并不是取决于酒精、残糖和甘油的含量高低,而是取决于酒精、残糖、甘油、单宁、酸度和干浸出物的平衡,取决于香气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口感的丰郁性和均衡性、色泽的优雅性、余韵的持续性 。正因为如此,酒泪的多少从来就不在酒评家的评分范围 。
其实,我们旋转酒杯的原本目的,并不是为了观察酒泪,而是为了让酒液旋转起来,加快香气的释放 。因此,希望大家不要过多地把时间浪费在观察酒泪上,而应该迅速把鼻子深入杯口去捕捉香气,更不要因为酒泪而对这杯葡萄酒产生误导 。
【葡萄酒为什么会有挂杯的情况?】当然,酒泪可以作为一种线索,去帮助我们判断产地、年份和发酵工艺等,比如一杯酒泪特别密集的红酒,也许意味着:产自温暖南边?气候炎热的年份?经过低温发酵?
当我们用合适的酒杯品酒时,几乎所有的葡萄酒都会有“酒泪”,即出现挂杯现象 。如上所述,酒精是形成酒泪的主要原因,即挂杯现象 。但葡萄酒中除了酒精之外,还有糖、甘油等物质,其中糖可以增加酒体的稠度,减缓葡萄酒向下流动的速度 。所以葡萄酒的挂杯现象很明显,又粗又长的挂杯只能说明这款酒酒精相对浓度高,含糖量高,和葡萄酒的质量没有直接关系,和葡萄酒的年份也没有关系 。
- 葡萄酒比葡萄更容易吸收是真的吗?
- 什么是甜红葡萄酒?
- 自酿葡萄酒的方法有哪些?
- 过年请亲朋好友喝葡萄酒需要注意些什么?
- 葡萄酒有调节人体生理机能健康养生功效吗?
- 高层人士该了解的葡萄酒知识有哪些呢?
- 大家看常见葡萄酒单类别
- 知道这6种甜红葡萄酒吗?大家又喝过多少种呢?
- 关于葡萄酒的常见问题
- 葡萄酒礼仪方式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