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潘承洞成才的故事


数学家潘承洞成才的故事

文章插图

数学家潘承洞
【数学家潘承洞成才的故事】潘承洞(1934·5·26-1997·12·27),男,江苏省苏州人,中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家 。
01
1934年5月26日,潘承洞生于江苏省苏州市 。1946年8月考入苏州振声中学初中,1949年毕业后考入苏州桃坞中学高中 。中学时期,潘承洞就体现了他在数学方面的天赋 。当他发现《范氏大代数》一书中一道有关循环排列题的解答错误的时候,潘承洞没有迷信权威,而是敢于指出问题并作了改正 。之后,潘承洞依旧不改对数学的热情,并于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在北大学习期间,他在多位数学家的熏陶下,对“数论”产生了深厚的兴趣,还参加了华罗庚教授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主持的哥德巴赫猜想讨论班,并与陈景润、王元等一起讨论,互相学习和启发 。这些都为潘承洞在解析数论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上世纪六十年代,潘承洞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命题“1+5”和“1+4”,两次在这一世界数学难题中居于领先地位,也因此与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王元、陈景润被国际数学界公认为中国数论学派的四大杰出代表 。在哥德巴赫猜想问题的研究上,潘承洞很有自己的见解,他在《哥德巴赫猜想》一书中系统地总结和介绍了猜想的研究历史、主要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数学界的一致赞誉,还为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因此,潘承洞也被称为中国数论学派的代表人物 。
除了在数学领域取得的成就之外,潘承洞在培养人才方面做的工作也为人称道 。他十分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反对教师照本宣科、大谈特谈的讲课方式 。在潘承洞的课堂上,人们总能看到他循循善诱、娓娓道来 。这样独辟蹊径的教学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课堂的活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
02
潘承洞在解析数论研究中成绩卓著,尤以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成果为中外数学家所赞誉 。他还倾注大量心血著书立说和培养青年人才 。他和潘承彪合著的《哥德巴赫猜想》一书,是“猜想”研究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的学术专著,被国内外数学家评价为“成功的再创造”、“解析数论研究宝库中的又一新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