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陆家羲委屈的人生故事


数学家陆家羲委屈的人生故事

文章插图

数学家陆家羲
陆家羲(1935年6月10日-1983年10月31日),上海人,中国现代数学家,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 。
01
1935年6月10日,陆家羲出生在上海一户穷苦人家 。因为生活实在太困难,3个孩子没有拉扯大就夭折了,只有小小的陆家羲活了下来 。到初二时,父亲患了重病却没钱医治,不久便去世了 。陆家羲勉勉强强坚持到初中毕业,不得不辍学,到五金材料行当学徒,承担起生活的重担 。
1951年,16岁的陆家羲告别家人,只身来到沈阳,考入东北电器工业管理局办的统计训练班 。半年后,以第一名的成绩分配到哈尔滨电机厂工作 。在厂子里,陆家羲一干就是5年多,他利用业余时间,顽强地自学了高中的全部课程 。195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一本《数学方法趣引》,立刻被那些妙趣横生的世界级数学难题深深吸引了,一连好几天都如痴如醉 。
当年的陆家羲只有22岁,他只是单纯地对这些难题感兴趣,却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本薄薄的小册子竟然会改变他的一生,为他带来遗憾、光荣和死亡 。书中的“科克曼女生问题”早在1850年就被提出,100多年来悬而未决 。陆家羲的心中萌生一个念头:我要攻克这个世界难题!只有初中文凭、高中课程全靠自学的中国青年,有如此的志向令人佩服,但搞研究不能只凭热情和决心,知识的匮乏使陆家羲想要继续读书 。
1957年秋天,他放弃工作,考入了吉林师范大学物理系(现为东北师范大学),靠微薄的助学金开始了艰苦的大学生活 。他曾对人讲过,自己真正热爱的是物理,愿意在此领域里作出更加直接的贡献 。但是,搞物理研究需要实验,需要很多物质条件,这些陆家羲不具备,在当时的条件下,他只好先在数学上发力 。一支笔,几张纸,一个夜深人静时在宿舍楼道口借灯光的孤独身影 。这就是挑战世界难题的全部条件 。整整四年,陆家羲没有一天停止过思考,毕业时,他已经基本破解了“科克曼女生问题” 。但是,解出来是一件事,公开发表是另一件事,只有公开发表的成果才能被世界承认 。陆家羲显然没有料到,发表,才是自己面临的真正困难 。
1961年,陆家羲被分配到内蒙包头钢铁学院任物理教师,后来又多次调动工作,都是教物理 。从1961年12月开始,直到1979年,他不断向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中国数学通报》、《数学学报》等国内的研究机构和刊物,投出他的解题论文 。但是,18年的漫长等待,等到的回复基本上都是“无价值”、“改投其他刊物” 。也有要求他继续修改论文的,但改好后再寄,仍然是退稿或者石沉大海!期间,1966年-1976年,在极左思潮日益弥漫的时候,陆家羲被当成“疯子”,扣上了一顶走“白专道路”的帽子,送到干校进行劳动改造 。这给他的精神造成了很大伤害,也使他中断了一切思考 。
1979年,陆家羲托人从北京带来了一本1974年出版的《组合论》,这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的世界级组合数学权威期刊 。陆家羲震惊了,一瞬间手脚冰凉!他看到,“科克曼女生问题”在1971年的时候被意大利人破解了,并公开发表 。陆家羲哭了,心中五味杂陈 。自己的成果比意大利人早了整整10年,整整10年啊!为什么不能发表?
又一年春天,陆家羲擦干眼泪,重拾勇气,决定挑战更高的山峰,攻克“斯坦纳系列”中的大集定理 。1980年,在以往研究演算的基础上,陆家羲的6篇系列论文酝酿成熟了 。这一次,他遇到了伯乐 。论文被苏州大学的朱烈教授看到,他有一双发现天才的慧眼 。朱教授找到陆家羲,建议他把论文直接寄给世界权威期刊《组合论》 。
1982年5月,陆家羲收到了正式出版通知与版权签约书 。1983年3月,陆家羲的前3篇论文正式发表;4月,后3篇论文一并发表 。至此,独自闪耀了130多年的“斯坦纳系列”明珠,被中国的陆家羲最先摘取了!1983年7月,陆家羲参加了在大连召开的中国首届组合数学学术研讨会,见到了门德尔逊等国际大师 。门教授真诚地邀请陆家羲到加拿大讲学、到多伦多大学任职 。陆家羲婉拒了,他觉得自己的智慧应该留在中国,自己以后所有的成果也应该留在中国 。
陆家羲的成功,在国内引发了“地震” 。这位土生土长的、纯国产的、非科班的数学家,被多个高校和科研单位邀请讲学 。陆家羲,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攀登者,一下子站在了聚光灯下 。他比过去更拼了,他要出更多的成果,而且要快,要对得起国家给他的光荣 。但是,一个人的光芒,在短时间内集中迸发,未必是件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