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文史馆」曹丕为何还要坚持以“禅让”方式称帝?,汉家天下早已名存实亡

【「脉络文史馆」曹丕为何还要坚持以“禅让”方式称帝?,汉家天下早已名存实亡】曹操去世后 , 曹丕以受禅的方式建立了自己的魏王朝 。 我们可以从史书上看到 , 他所选用的这种代汉自立的方式是十分曲折复杂的:
首先 , 曹丕让手下李伏向自己进献预示曹魏将取代刘汉的祥瑞之表 , 曹丕接到表之后的反应是这样的:“以示外 。 薄德之人 , 何能致此 , 未敢当也 。 斯诚先王至德通于神明 , 固非人力也 。 ”
这三句话 , 明作谦虚 , 暗行鼓励 , 对李伏及其表无一句呵责之词 , 其实喜悦之情可揣摸而见 , 其舆论导向更明明白白 。 接着让一群文官啦啦队给自己上奏代汉自立的先哲预言来给自己增加道德依据和心理依据 。 最后逼迫汉献帝三让皇位于自己 , 自己再拒绝来显示自己的品行 。
曹丕在最后一次象征性的拒绝后 , 终于登坛受禅 , 公卿、诸将 , 匈奴单于、四夷朝者数万人陪位 , 祭天地、五岳、四读 , 改正朔 , 易服色 , 殊徽号 , 同律度量 , 大赦天下 , 新朝诞生了!在一片道德祥光中诞生了!
「脉络文史馆」曹丕为何还要坚持以“禅让”方式称帝?,汉家天下早已名存实亡
文章图片
但是通读史书我们就会发现 , 曹丕篡汉之时 , 大汉王朝早就已经大势已去了 , 那曹丕为何不像项羽一样振臂高呼“彼可取而代也”以武力方式夺取政权 , 反而选择曲折的受禅方式代汉呢?先秦举贤禅让思想的影响
曹丕坚持禅让的第一个原因在于他自身所接受的教育 。
从曹丕的身份来看 , 他不仅是一位帝王 , 也是一位富有才气的才子 。 作为一名才子 , 免不了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 , 这其间就包括了儒家的举贤禅让的思想 。
孔子认为 , 只有举用贤才 , 才能达致天下大治的理想社会 , 而传说中的唐虞时期 , 正是人们心中的此种举贤选能的典范时代 。
「脉络文史馆」曹丕为何还要坚持以“禅让”方式称帝?,汉家天下早已名存实亡
文章图片
同时 , 在孔门看来 , 古代圣君选贤举能的最高境界 , 则是在年迈力衰而嗣子“不肖”时禅让之以天下 , 以延续圣道之下天下大治的美好局面 。 故相传由孔子整理过的儒家经典《尚书》的首篇《尧典》 , 就具体记载了唐虞之际的举贤禅让传说 。
《论语·尧曰》记载了尧对舜说的一句话:“咨!尔舜 , 天之历数在尔躬 , 允执其中 。 四海困穷 , 天樣永终”
而舜也将此对禹所说 。 由此可见 , 孔子对禅让的方式是赞同的 , 认为这是天道的传承 。 而从孔子对舜“德其诚贤也”的赞美来看 , 他对禅让而治天下十分满意 。
子贡曾经问孔子怎么看待伯夷与叔齐 , 孔子说他们是从古至今难得的贤人 , 是“求仁得仁”的人 。 伯夷、叔齐 , 也是传说中与泰伯一类以君位相让的著名人物 。 可见孔子心目中的贤人 , 就是此种“求仁而得仁”者 , 并且只有这样贤仁者 , 才是为君之理想人选 , 也才有以君位相让的典范行为 。
正是出于这样的思想 , 在远古举贤禅让传说流行、春秋时期君位更替过程中确实不乏辞让尚贤之例的背景下 , 孔子才会热情推许其弟子仲弓之贤足可“南面”为君 。
至此 , 我们可以说孔子推崇并主张在现实领域主张实行举贤禅让 , 那么孔子是否主张通过革命实现圣人得位呢?
尽管《论语》中并未有“革命”一语指涉君权转移问题 , 但我们并不能囿于“革命”一语 , 如孔子便通过舜与周武王所作之乐表达其“革命”的看法:
「脉络文史馆」曹丕为何还要坚持以“禅让”方式称帝?,汉家天下早已名存实亡
文章图片
“子谓《韶》尽美矣 , 又尽善也 。 谓《武》尽美矣 , 未尽善也”
在此孔子显然并未赞美武王革命征伐时所作的《武》乐 , 可想而知孔子对暴力“革命”的看法 。
通过对上述有关观点的总结 , 我们可以得出 , 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派支持举贤禅让的思想而不赞同以武力夺取权利的思想 。 汉以后的学子所学多为儒家思想 , 曹丕收到这样的思想熏陶 , 会采取受禅的行为代汉不难理解 。 现实条件足够曹丕以最好的形式代汉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