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本社】咖啡与手机,都只能算是一个金融产品,瑞幸与锤子( 六 )


以幼儿园为例 , 现在幼儿园教育模式非常成熟 , 容易大规模复制 , 硬件建设可以通过资本扩张 , 能够快速获得家长及股民的信赖 。 但幼儿园的教学及软件设施则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扩张 , 孩子教育的结果又很难量化且短期呈现 。 或许等家长发现幼儿园教学水平不济时 , 幼儿园已上市套现走人 , 孩子也快幼儿园毕业了 。 如今政府一刀切将幼儿园的上市大门堵死 , 这相当于风投资金掉入坑里 。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 , 若要实现短期上市套现 , 最简单的办法是无限度地压低汽车成本 , 同时拿着国家补贴的同时 , 大规模补贴消费者 , 然后以地板价快速卖车 , 至于亏损面积、汽车质量以及后续服务则其次考虑 。
一台普通的电动汽车组装已非常成熟 , 这些互联网造车公司像共享单车一样造车 , 不设厂、不建流水线 , 全部找代工厂制造 。 为了节省成本 , 电池可能选择短期性能好 , 但过几年巡航能力大幅度衰竭 。 如此 , 电池维护、汽车召回的成本大幅度上升 , 或质量问题频发 , 互联网造车公司上市套现后是否还有能力应对?
事实上 , 互联网汽车出现的电池爆炸事故已经屡见不鲜 , 汽车电池燃烧事件数量有上升趋势 。 目前这些信息被掌控互联网话语权的大佬们压制住 。 车企为了降低成本 , 扩张规模 , 对电芯品控不严、BMS设计要求太低 , 动力电池包的安全设计不足 。 汽车质量问题绝不是儿戏 , 互联网资本狂欢后 , 汽车质量隐患令人担忧 。 若以奔驰汽车的要求 , 审视互联网新能源汽车 , 则令人毛骨悚然 。
二、降维打击 , 冲击实体经济
互联网曾经改造实体 , 给实体老板带来一阵恐慌 。 今日互联网触角伸到哪儿 , 哪儿就会掀起一阵狂欢 , “XX模式”立即风靡整个行业 。 瑞幸一年开出2000家店 , 19个月即上市 , 引来咖啡行业侧目 , 纷纷转发“瑞幸模式” 。 这到底是一种新模式 , 还是咖啡行业的焦虑?
金融资本对实体产业降维打击 , 原因是金融资本的简单粗暴 , “野蛮人”的财大气粗 。 但是 , 把产品及服务持续做好才是实业发展之根本 。
资本对实体经济的破坏力度或利好程度 , 取决于各产业监管制度 。
产业监管制度 , 在中国还比较陌生 。 在1970年代之前 , 美国产业监管制度不完善 , 资本横行于各领域 。 当时 , 通用汽车等资本巨头将汽车安全事故完全归咎于驾驶者操作不当 , 这种观念渗透到美国民众之中 。 不过 , 一位名叫拉尔夫·纳德的年轻人 , 敢于向资本挑战 , 对汽车设计的安全缺陷提出极大的质疑 。 纳德的持续努力最终推动了国会立法 , 出台了世界上第一部缺陷汽车召回制度(1966年) 。 纳德也被誉为“汽车召回制度之父” 。 汽车召回制度出台后 , 汽车不能一卖了之 , 汽车还得负责到底 , 这为资本收割汽车产业构筑了极高的门槛 。
中国的缺陷汽车召回制度还有很大的缺陷 , 国产车的召回比例、数量规模以及频率低到令人胆寒 。 如此大门敞开 , 资本自然来去自如 , 大举进攻新能源汽车 。 没有严格的汽车召回制度及监管 , 资本完全按照金融项目的玩法造车 , 汽车的质量和召回服务无法得到保障 。
资本的短期狂欢 , 对原本领域的企业带来巨大的冲击 。 他们有一些可能被资本浪潮淹没 , 成为资本泡沫的牺牲品 。
创业者、企业主的主要工作是做跨期协调 , 他们通过组织人财物投资于未来 , 也承担着预期风险 。 如果资本大规模短期涌入 , 市场供给和价格立即扭曲 , 这时企业主容易发生误判 , 扩大生产 , 扩张规模 。 当资本突然退场 , 这些企业则面临资金链断裂、产能过剩等风险 。
若实体产业制度完善 , 资本考虑收益及风险则不容易盲目进入某个行业 , 然后肆无忌惮地翻江倒海 。 实际上 , 完善的制度有利于实体 , 也有利于资本 。 去年 , 政府发布文件禁止幼教资本上市 , 这种一刀切的办法未必科学 , 但遏制了资本在这一教育民生领域狂欢 。 当然 , 真正要把教育搞好 , 需要有效的管理和开放的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