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本社】咖啡与手机,都只能算是一个金融产品,瑞幸与锤子( 三 )


2/三大伪装
金融模式 , 已不是新模式 , 而是资本市场的老套路了 。
美国的股票市场比我们更大 , 上市公司轮流坐庄 , 风险投资更繁荣 , 但是他们没有我们疯狂、狂飙 。 美国没有千团大战 , 没有“五彩缤纷”的共享单车 , 没有补贴到连星巴克都着急的咖啡 。 相反 , 在美国、日本、欧洲 , 不少互联网、电商被实体企业击败 。
中国金融项目 , 假以创新、实体、自由之名 , 行各种收割之实 。 实体的落后、规则的混沌、资本的荒蛮、时代的浮躁 , 成就了草莽时代的狂奔 。
一、假以创新之名 , 行收割股民之实
这些年 , 中国互联网企业家、网红企业家掌握了绝对话语权 , 他们的“鸡汤”里夹带着各种新概念、新模式以及动人的故事 。 他们制造概念 , 贩卖焦虑 , 收割资本 。 这使得很多人误以为 , 互联网等于技术创新 , 误以为支付宝就是高科技 , 没有互联网的城市就是落后的城市 , 不上网的公司等于落后的公司 。
瑞幸咖啡 , 被冠以“数据咖啡”、“互联网咖啡”、“咖啡新物种”等光环 。 其实 , 这模式太普通了 。 瑞幸号称用数据驱动 , 其实没有什么新鲜事 , 更不是高科技 。 我们可以看看 , 瑞幸的互联网咖啡、外卖咖啡 , 相对星巴克是否有优势 。
瑞幸店小、偏僻 , 未必具备成本优势 。 更何况 , 关注一家店关键不是看每平方米的租赁价格 , 而是看每平米的营收 。 这个指标才能反应出瑞幸快取小店是否具备竞争优势 。 有一个数据可以透视问题:2019年第一季度 , 瑞幸的门店成本占门店营收的比例达63% , 远远高于星巴克的36.4% 。 就目前来看 , 瑞幸最初设想的门店成本比星巴克更低的效果并未出现 。 相反 , 星巴克的门店成本要远远低于瑞幸 。
这个问题出在哪里?主要在营收上 , 就是瑞幸快取小店表面上租赁成本更低 , 但是每平方米的营收(包括外卖)不如星巴克 。 瑞幸的毛利率比星巴克更低 , 单位面积的营收也更低 , 那么这种模式并不具有竞争力 。 所以 , 万变不离其宗 , 盈利是关键 , 而不是新概念 。
为什么国外没有这么多新概念?中国互联网走的路 , 绝大多数都是美国走过的 , 绝大多数模式都是从硅谷复制的 , 不存在多少新模式、新概念 。 盒马鲜生这种超市 , 在日本、美国早已出现 , 甚至做得更加精细 。 接入盒马APP支付 , 也不是什么高科技 。
这些年 , 多少金融项目以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之名 , 打着新零售、新技术、新经济、共享经济、消费升级、大数据、生态系统等旗号 , 上市圈钱 , 收割股民 。 传统古老的租赁 , 披上互联网的外衣 , 就成了共享经济 。 一家普通的零售店 , 接入支付宝支付 , 就成了新零售 。 互联网外衣的连锁店接入门店管理或供应链管理系统 , 就成了高科技公司 。
而真正的黑科技 , 大数据、供应链系统、ERP系统 , 中国互联网企业与亚马逊、沃尔玛、Oracle则相去甚远 。 为什么中国的电商只是一家电商公司 , 而亚马逊却是一家科技公司?因为亚马逊的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及物流系统都是非常领先的 。 而中国的公司则更擅长商业营销及举办各种购物街 。
由于信息不对称 , 广大网民很难对技术进行识别 , 一些金融项目假以技术创新之名 , 股民也容易信以为真 。 再加上 , 互联网大佬掌握着话语权 , 很多反对的声音被水军淹没 , 资本、媒体一拥而上 , 浪花泛起 。
二、假以实体之名 , 行打击实体之实
互联网势力之所以能够掀起这么大的浪 , 其中一个原因是中国的实体产业整体太落后 。 前些年 , 互联网大佬总是以先知的姿态俯视实体企业老板 。 互联网创业者讲互联网精神 , 讲工匠精神 , 讲情怀 , 似乎这些都是互联网发明的 。
香港的美食、日本的精密制造、法国的奢饰品 , 都装着满满的工匠精神和各种情怀 。 讽刺的是 , 工匠精神、创业情怀 , 在中国却只是金融项目的把戏 , 而不是内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