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凭什么出于蓝而胜于蓝 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内容导航:

  • 青凭什么出于蓝而胜于蓝
  •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什么意思
  •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一、青凭什么出于蓝而胜于蓝《荀子·劝学》:“青 ,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 , 水为之而寒于水 。”青是指靛青;蓝是指蓝草——可以用于制作靛蓝染料的数种植物的统称 , 如菘蓝、蓼蓝、木蓝等 。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 , 但颜色比蓝草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 , 但比水更冷 。荀子用青与蓝、冰与水的关系来比喻学生如果能用功研究学问 , 坚持不懈地努力 , 就可以比他的老师更有成就 。由于荀子这句话形象深刻 , 通俗易懂 , 便为后人所常用 , 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
植物叶子一般都是绿色的 , 那是因为富含叶绿素 , 各种蓝草自然也不例外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云:“凡蓝五种 , 各有主治……而作淀则一也” 。他提到的有蓼、菘、马、吴、木等五种蓝 , 据考证 , 实际仅为四种:吴蓝即吴地所产之木蓝。可以制作靛蓝是因为它们都含有吲哚酚 , 其在植物组织细胞中以糖苷的形式存在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游离出吲哚酚 , 而靛青是由两分子吲哚酚在空气中缩合成的靛蓝分子 , 呈深蓝色 。结构式如图 。因此 , “青(靛青)”自然要比“蓝(蓝草的自然绿色)”深得多 。这就是青出于蓝胜于蓝的道理 。因此 , “青(靛青)”自然要比“蓝(蓝草的自然绿色)”深得多 。这就是青出于蓝胜于蓝的道理 。
青凭什么出于蓝而胜于蓝 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文章插图

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什么意思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 , 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
出自于战国时期荀子《荀子·劝学》 。
青 , 取之于蓝 , 而青于蓝;冰 , 水为之 , 而寒于水 。
木直中绳 , 輮以为轮 , 其曲中规 。
虽有槁暴 , 不复挺者 , 輮使之然也 。
故木受绳则直 , 金就砺则利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译文: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 , 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冻成的 , 但它比水更冷 。
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 , 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 , 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 , 即使又晒干了 , 也不会再挺直 , 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 。
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 , 就智慧明达 , 行动不犯错误了 。
青凭什么出于蓝而胜于蓝 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 , 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 。
全文共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 , 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 , 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 。
从《劝学》前面部分节选的几个片段 , 解放后一直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 , 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名篇之一 。
《劝学》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 , 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 。
而且总在文字的开头、结尾部分作出明确的交代 。
例如 , 文章的第一句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
”这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 , 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 。
而在段的结尾部分则归结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这就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 , 收束了上文 , 并且清楚地点明了该段的中心思想 。
又如第二小段 , 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来说明个人独自冥思苦想远不如学习有益 。

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出处是《劝学》 。
意思是:青色是从蓝色的染料里提取出来的,可是它比蓝色还要青;
《劝学》 荀子
【青凭什么出于蓝而胜于蓝 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