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什么是别纸?明明一封书信能说完的事,为何还要专门放入别纸

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 , 曹操攻濡须 , 孙权相拒月余 。 操见江东水师“舟船器仗军伍整肃” , 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 , 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言罢 , 班师回朝 。
孙权见曹操说来就来 , 说走就走 , 便写了一封书信送去 。 曹操打开一看 , 上面用词非常恭敬:“春水方生 , 公宜速去 。 ”春天到了 , 油菜花开了 , 您该速速回去了!曹操嗤笑一声 , 心说孙权这小子还是这么虚伪 。 可未等他收起书信 , 信封中又飘出了一张纸 , 上面赫然写道:“足下不死 , 孤不得安 。 ”你这老东西不死 , 我心里始终不安呐……
曹操也是个妙人 , 见孙权在“别纸”中道出心声 , 反而把这事分享给诸将 , 还调侃了一句:“孙权不欺孤 。 ”那么 , 这里提到的“别纸”到底是什么?明明一封书信就能表达完意思 , 孙权为何还要多此一举?
【爱历史】什么是别纸?明明一封书信能说完的事,为何还要专门放入别纸
文章图片
一、别纸的运用
别纸 , 顾名思义 , 即写在另外一张纸上 , 有别于正式书信的文字内容 。 古人是含蓄、委婉的 , 他们在通信时 , 往往会将一些不适合公开的内容写入别纸之中 。 可见 , 别纸是非正式的书札 , 依附于正式书信而存在 。
那什么样的内容不适合公开 , 需要专门写入别纸中呢?
不妨以东吴名将周鲂为例 。 据《三国志·周鲂传》记载:“(鲂)被命密求山中旧族名帅为北敌所闻知者 , 令谲挑魏大司马扬州牧曹休 。 鲂答 , 恐民帅小丑不足仗任 , 事或漏泄 , 不能致休 , 乞遣亲人赍笺七条以诱休 。 ”
周鲂任鄱阳太守期间 , 曾接到孙权密令:要求他暗中联系在魏国“挂上号”的山民渠帅 , 而后借他们之口 , 诈降曹魏大司马曹休 。 周鲂是个能举一反三的人 , 在接到孙权指示后 , 他认为山民渠帅不靠谱 , 且分量也不够 , 不如让自己这个鄱阳太守亲自去诈降 。
【爱历史】什么是别纸?明明一封书信能说完的事,为何还要专门放入别纸
文章图片
然后 , 周鲂便一口气炮制出了七封书札 。 第一封 , 正是他委婉向曹休表达投诚之意:“时事变故 , 列于别纸 , 惟明公君侯垂日月之光 , 照远民之趣 , 永令归命者有所戴赖” 。
显而易见 , 第一封书札是正式书信 。 周鲂先是向曹休客套一番 , 而后隐晦表达出自己的打算 。 至于为何要选择投降 , 又如何配合曹休攻吴 , 这些不好公开的隐秘信息 , 即周鲂口中的“时事变故” , 皆被详细写入了第二到第七份书札(别纸)中 。
更有意思的是 , 周鲂在写完这七封书札后 , 还将其全部“打包”成新的别纸 , 先发给孙权过目:“此臣得以经年之冀愿 , 逢值千载之一会 , 辄自督竭 , 竭尽顽蔽 , 撰立笺草以诳诱休者 , 如别纸 。 ”
孙权看完别纸 , 认为此计可行 , 遂配合周鲂诈降曹休 。 后者果然上当 , 当即率领十万大军深入吴地 , 不料却被陆逊、朱桓、全琮各领兵三万夹攻 。 于是曹军大败 , 损一万余人 。
【爱历史】什么是别纸?明明一封书信能说完的事,为何还要专门放入别纸
文章图片
这便是大名鼎鼎的石亭之战 。 此役过后 , 曹休羞愧难当 , 很快便发病去世;反观孙权 , 则凭借这场胜利威望大增 , 进而为他次年称帝打下了良好基础 。 而起到关键作用的周鲂 , 也受到孙权嘉奖 , 得以封侯拜将 。
上述可见 , 别纸中的内容可以是机密信息 , 也可以如孙权这般 , 随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 在很讲礼貌的古代 , 别纸不失为一种好的“吐槽”方式 , 用以帮助世人表达自我 。
只可惜 , 随着时代发展 , 别纸在唐宋时期却变得颇为拘谨和严肃 , 其客套、委婉程度甚至超过正式书信 , 这又是为什么呢?
【爱历史】什么是别纸?明明一封书信能说完的事,为何还要专门放入别纸
文章图片
二、别纸的演变
不同时代 , 有不同的风俗文化 , 此为亘古之真理也 。 别纸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方式 , 亦是如此 。
汉魏以降 , 豪族林立 , 门阀崛起 , 社会等级愈发森严 。 名士标榜清流 , 其一言一行皆有法度可依 。 于是在各种场合下 , 人们都非常注重社交礼仪 , 这体现在通信中 , 便是正式书信+别纸的形式 。
建安十八年(213年) , 孙权与曹操通信时 , 前者只是徐州牧、车骑将军 , 还是刘备表奏、未经汉室承认的;反观曹操 , 即将进封魏公 , 大权在握 。 故孙权递给曹操的第一封书信 , 便尊称其为“公” , 而后委婉劝说其退兵;但在别纸中 , 孙权却毫不客气 , 不仅称其为“足下” , 还骂骂咧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