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回到生活

小编来今天给同学们带来的趣味数学故事是:让数学回到生活 。
【让数学回到生活】每天10分钟头脑大风暴,开发智力,培养探索能力,让你成为学习小天才 。
故事适合年级:小学【让数学回到生活】趣味小故事: 让数学回到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课堂,是目前数学学习的主流 。《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 ,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活动 。”
数学的学习素材取自于生活,数学学习的知识也应用于生活 。数学的学习不应该是枯燥乏味的,而应该是充满生活味的,有趣味性的 。生活中的数学很多,比如:上街买东西要用到加减乘除,建造房子要画出图纸等等,这些都是要用到数学指示的,我们不仅要学好课本上的数学知识,更应该学以致用,用数学知识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
一、贴近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
1.情景导入生活化: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我在听一年级的《找规律》一课时,老师是这样开始的,课前老师准备了一些水果(苹果和梨) 。上课时,教师出示一个苹果,一个梨;让学生猜猜接下来老师会给大家出示什么水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很多学生就非常活跃,猜测是香蕉,是水蜜桃…… 当然我们的结果肯定不是,那么老师接着又出示了一个苹果,一个梨,这时学生就知道:接下来的一定是苹果,接下来是梨了 。“可是为什么呢?”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肯定能说出这是有规律的,自然而然,老师就出示了这节课的课题《找规律》 。紧接着,在找规律的过程中,教师充分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出示了“红旗——黄旗——蓝旗……”;“ ……”等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加深学生对于规律的认识 。
2.引导学生模拟生活情景;
数学问题中很多的概念都相当的抽象,难以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我们的生活情景来帮助理解 。我在看了一个课堂实录中是这样的:老师让两个学生站在讲台的两侧,宣布:“开始”,两个学生同时从两侧出发,相向而行,然后相遇;这是在讲解相遇应用题中的“相对”,“相向”,“相遇”等概念;然后又让两个学生站在一前一后,同时出发,后者追前者,这时追击应用题 。对于这种理解相对难度较大的内容,老师通过两个学生的实际行动加以理解,生活化数学的学习 。
二、熟悉教材,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1. 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数学概念;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资源 。我们在学习了《循环小数》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我们首先讲到了一个“循环现象”,我们通过一个故事引入: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老和尚和小和尚……”学生也会接着往下讲故事了,但是我们重要的是在讲故事中我们发现了什么现象呢?(循环现象)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呢?学生例举:太阳总是东升西落;春夏秋冬的四季交替等等,这就是数学中的循环现象 。我们通过这个循环的现象学习,为下面的循环小数概念的学习做铺垫,学生记住了,理解了,也就完成了这项学习的目标 。
2. 从生活实例中体味数学思想和方法: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科学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
我们五年级数学中的《解决问题》,“妈妈要将2.5千克的香油分装在0.4千克的小瓶子里,需要多少个油瓶?”我们通过计算知道:2.5÷0.4=6.25(个),可是瓶子有半个的吗?没有,那怎么半办呢?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的香油,要装完只能用7个 。(进一法的应用)实际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情况,你有没有碰到呢?学生想到“坐船问题”,“我们去旅游,20人一条船,我们班44人,要几条船才行呢?”同样去尾法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广泛的应用:“张老师带100元钱去为学校图书室购词典,每本18.5元,可以买几本?”计算:100÷18.5=5.40540541(本)≈5(本)因为钱只够买回5本,多买了钱就不够 。采用“进一法和去尾法”以及“四舍五入法”的学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有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