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ICU和方舱:一场疫情的两种颜色
作者 | 李晨阳
武汉 。 1月底 。 162名白衣战士 , 从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分批出发 , 驰援武汉一线 。
他们兵分两路 , 一路赴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 , 抢救重症患者;一路先后转战两家方舱医院 , 对确诊轻症患者进行诊疗 。
从轻症自愈到重症濒危——由于新冠病毒感染者的病情高度分化 , 收治轻症患者的方舱医院和抢救危重患者的ICU成了迥然相异的两个世界 。 武汉主战场硝烟渐息的当下 , 中日友好医院的这两支白衣战队 , 仍身处“光”与“影”的两极 。
ICU: 暗夜犹在 , 希望的光也在
本文插图
“很忙 。 很累 。 很想回家 。 ”“很多地方都清零了 , 大家敲锣打鼓地回家了 。 ”但詹庆元清楚 , “我们这里一定是最后清零的地方 。 ”
他是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专家 , 也是此次抗疫前线工作医疗组的副组长 。 采访约在晚上10点以后 。 电话那头 , 他声音沙哑 , 带着倦意 。 2月1日至今 , 他的团队已经在与病毒激战最惨烈的地方 , 连续奋战了近两个月 。
十多人在治 , 6个插管 , 2个依靠ECMO(人工肺)支持 , 陆续还有其他医院特别危重的患者被送到这里——时至今日 , 依然留在ICU的患者 , 都是重症中的重症;对医生来说 , 就是硬骨头里的硬骨头 。
“换防?没人跟我们换防 。 ”
“我们是一个整体 , 以中日友好医院为主的整建制的呼吸与危重症团队 。 ”詹庆元说 , “从医生到护士 , 再到呼吸治疗师 , 大家配合这么久了 , 有很好的默契 , 不是轻易能替换人的 。 ”
【#疫情#ICU和方舱:一场疫情的两种颜色】每每说到“中日团队” , 詹庆元疲惫的语气中总会流露出一丝自豪 。 3月7日 , 他发布了自己原创的第一条抖音视频:“为了给上ECMO的新冠肺炎患者外出做CT , 中日医院的团队也是拼了!——就我所知 , 这应该是全球第一例ECMO支持下的肺CT检查” 。
下一个视频:“一、二、三 , 走!”医护人员合力把周身连接各种管子的患者从一张病床挪到另一张病床上 , “算上我需要11个人” 。
接受采访这天 , 他们刚刚结束了一场直播会诊 。 针对一名非常难治的危重病人 , 邀请到北京、上海、杭州、武汉等多地专家一起在线讨论 。 患者今年60多岁 , 年龄不算大 , 平时身体也不错 , 但病起来就是很重 。 对新冠病毒这种“不讲道理”的表现 , 他们已经见得太多了 。
团队已经发现 , 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由轻症转为重症 , 由重症转为危重症 , 的确存在一些化验指标和影像学上的变化 。 他们正在统计这些数据 , 不久会发布相关报告 。
在理想抗病毒药物依旧缺乏的当下 , 由康复患者捐献的血浆成了救治危重症患者的重要资源 。 “一个月之前 , 如果我们能拿到一点这样的血浆 , 那可不得了 。 而现在 , 医院都在鼓励医生用这种血浆救治重症患者 。 ”詹庆元说 。
早期血浆资源的紧缺现象已经得到很大缓解 。 詹庆元琢磨着 , “国家应该把康复期血浆作为一个战略资源储备起来 。 假如以后疫情有新的抬头 , 我们手握着1万份康复期血浆 , 就相当于1万份特效药 。 ”
詹庆元是SARS老兵 。 17年后 , 再次来到疫情最险峻的地方 , “不觉得恐惧 , 好像一切都很熟悉 。 ”但方方面面的压力又比上一次更大:更强的传染性、更剧烈的免疫系统损伤、更多的病人涌入、更长的加班时间……
“人一辈子能遇上几次这样的疫情呢?就我个人而言 , 新冠肺炎的确是刷新了我的认知;但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 , 跟那些重大的烈性传染病相比 , 它可能还没有那么特殊 。 ”
对詹庆元和他的同事们来说 ,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 就是ECMO撤掉的那一刻 , 病人活下来了 。
- 『疫情』疫情下的至暗欧美,老人清除计划正在进行
- 「传染病」张文宏:疫情期间如果发烧了,有两件事情特别重要
- 【传染病】儿童青少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近视预防指引
- 传染病@河南最新疫情通告出炉 尚在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12例
- #谷爱凌#谷爱凌疫情期间“变身”教练带动健身
- 『传染病』张文宏:能在2-4个月把疫情控制住 医学历史上不曾有过
- 【传染病】截至2020年4月1日24时广州市新冠肺炎疫情情况
- [小碗蒸菜]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接近尾声:餐饮行业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 『传染病』无症状感染者会造成疫情扩散吗?如何防止境外输入病例产生关联病例?权威回应!
- ■无症状感染者是否会造成国内疫情新一轮爆发?疾控中心专家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