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的三个基本特征 戏剧特点( 二 )


虽然演唱持续了七八分钟,但观众并不认为王宝钏慢,而是认为应该如此 。台上的演员演得很舒服,台下的观众也玩得很尽兴,让演员和观众达到了完全的艺术共鸣 。这样奇特的表达方式符合戏曲表演的艺术逻辑 。随着薛平贵追赶王宝钏,吴家坡的景象消失了 。

【中国戏曲的三个基本特征 戏剧特点】当二人组从入口处走上舞台时,舞台场景变成了王宝钏居住的寒窑,这恰恰说明了中国戏曲舞台表演所特有的灵巧、虚拟、写意等艺术表现特征 。因为中国戏曲追求的是艺术升华的真实,而不是事业中的自然真实,完全符合“艺术源于事业,高于事业”的艺术创作规律和虚、写意、永恒的// 。
(二)以虚代实,虚与实共存 。
首先,在戏曲舞台没有道具的前提下,一切景物都是通过演员“唱、念、做、打”的表演技巧外化出来的 。
比如开关门,室内,室外,楼上,楼下,多层空房间 。以孙玉娇在《摘玉镯》中喂鸡的表演为例:之一步,出门看天气很好;第二步,打开鸡舍的门,把鸡放出来;第三步,回屋拿小米喂鸡;第四步,把衣服上的糠皮抖掉,结果不小心抖到眼睛里,你开始用手帕揉眼睛;第五步:数鸡,发现少了一只,找啊找 。
这一系列表演完全是在没有实物的虚拟表演中进行的 。鸡舍、小米、屋内屋外都是虚拟的,所有这些物体的存在都通过演员假想的表演生动地外化了 。其次,在国剧表演中,当虚拟到很容易让观众产生错觉的时候,就需要借助一些外在的象征性道具来提醒和解释 。
比如孙玉娇做针线活,他有一套手势组合,针线是虚拟的(不存在的),但手里的绣花手帕必须是真实的,否则观众会有一种看不懂他在做什么的错觉;同时要求表演者设身处地,眼观六路,自信满满,讲求表演细节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使自己的表演真实、生动、准确 。如骑马、划船、坐车或坐轿子时,采用“无马带鞭”、“无船带桨”、“无车带旗”、“无轿带帘”等 ,或以群舞等方式将物体的存在外化 。

一组组表演套路和虚拟表演通过象征性道具提醒,动作内容和目标通过演员的表演生动地外化在观众面前 。正如明代戏剧家王骥德在《曲录》中所说:“演辅之道,贵而实用,用之贵而虚 。用在现实中容易,用在虚拟中难 。”戏曲表演的虚拟性是洪都博客“以虚代实,虚实相生”美学精神的具体体现 。丁英贵平
(3)物的抒情,景的融合,人与景的融合 。
在空空戏阶段,根据剧本的提醒和常规情况的要求,演员要“视山为山,视水为水”,如《滑轮》最后一幕:勇敢的青年高宠在牛头山与牧民作战,急于杀敌以证明自己的能力 。因不熟悉牛头山地形,误入敌圈,寡不敌众,形单影只 。
高宠抚摸着他心爱的马的脖子,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他的马的 ,因为马的体力在他能站起来之前没有下滑 。人类的宝马良驹真的明白了主人的意图,艰难而顽强地站了起来,投入了战斗 。挑最后一个铁滑车时,人和马被铁滑车碾压致死,壮烈牺牲 。
舞台上没有马,也没有山,但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体现马和山的存在,表现出主人公英勇无畏、杀敌报国、视死如归的 和抱负 。只有这样高参冲才有“以假乱真,以假乱真”的能力,才能做到腿有马,胸有马,眼有马,身前有山,身前有人,身前有铁滑轮 。

比如话剧《西厢记》里的“天是蓝的,黄花地是黄的,西风紧,大雁南北飞 。“谁来霜林醉总留人泪”的歌词,生动地描绘了一幅万物皆落的深秋景观,也恰如其分地从侧面深刻地刻画了崔莺莺和张生舍不得离开的心情 。他们借景抒情,很好地做到了情景交融,写人写景 。
再比如《秋江》 。登上舞台是不存在的,但老翁仲手中只有一把桨作为船的象征 。船的存在,船的大小,河的宽度,水中汹涌的风的大小,山的险峻,船的起伏,船的左右摇摆等等,都是靠扮演老和陈妙昌两位演员的表演 。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里的“十八里送别”九折,春草冲馆里的“走车”九折等等 。
第三,程序性所谓“公式”,在《中国戏曲曲艺全书卷》中定义为建立某种标准、规范思维 的公式 。“表演节目:在中国传统戏曲中,指的是表演的模式化、规范化 。“唱、念、做、打”四项技能,“手、眼、姿、步”五种 都有严格的程序规范 。以简单的形体表演节目为例,如开门、关门、上下马、甩袖子、修整冠部、仪容仪表等 。有固定的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