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是儿童 儿童的定义

今天继续读鲁道夫·谢弗的《儿童心理学》,继续关注鲁道夫提出的一个问题:
到底什么是儿童?

到底什么是儿童 儿童的定义

文章插图
▲图片源自网络
上一篇文章《当了父母这么久,你有没有想过:什么是儿童?》我们从历史的视角阐述了,儿童长期以来被作为微型的成人或成人的附属品,拥有独立的权利只是很短时间的事 。
但到底我们希望儿童是什么,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
你投胎于不同历史时期,便成为不同的儿童 。
同样,你投胎于不同的文化环境,也将成为不同的儿童 。
到底什么是儿童 儿童的定义

文章插图
▲图片源自网络
壹每个不同价值体系的社会,都有各自“正确”的育儿方式 。
一位西方母亲,孩子坐在她的膝盖上,俩人关系密切,母亲通过拥抱、微笑、摇动、唱歌和谈话来进行充满感情的交流 。
而居住于巴布新几内亚卡鲁里的母亲,与孩子交流的方式截然不同 。
在那里,婴儿不是一对一交流的对象,母子之间不会长时间对视 。
母亲很少主动和孩子们谈话,多数由年纪大一些的孩子和婴儿说话,母亲则大声代为回答 。这样便使婴儿人生之初便处于一对多的交流环境中 。
当母亲抱着孩子时,会让他面朝外,以便孩子可以看到所处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能被他人看到 。
这样,孩子很小便知道自己是社会群体的一员,意识到社会群体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 。
到底什么是儿童 儿童的定义

文章插图
▲图片源自网络
肯尼亚的盖斯人,母亲对婴儿所作的一切是为了让他们安静下来,而非兴奋 。
他们一样一对一的交流很少,母亲常常对婴儿发出的响声不予理睬 。
但他们很注重和婴儿间的身体接触,对啼泣的婴儿,母亲会拥抱、摇动他们,甚至睡着时也如此,当然这一切都是为了避免孩子兴奋 。
在西方,很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但低收入的墨西哥家庭并非如此,他们认为游戏没什么意义,对儿童的发展毫无用处,所以,他们会觉得跟自己的孩子一起玩是件很怪异和尴尬的事 。
墨西哥母亲认为,生活是严肃的,游戏是一种奢侈,孩子们越早认识到这点越好 。
贰世界上的文化体系,可以最基本区分为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 。
鲁道夫说:在个人主义文化体系中,儿童从小就被教育要自立,在社会中要自信,并努力实现自我目标 。
集体主义文化体系强调相互之间的依赖关系,儿童被要求学会忠诚、信任、合作,社会意志高于个人目标,社会化的目的在于培养服从、尽义务和集体归属感 。
到底什么是儿童 儿童的定义

文章插图
▲图片源自网络
鲁道夫以日本母亲为例,来表达种族文化的巨大差异 。
西方母亲认为孩子有高度依赖性,需要在成长过程中获得独立 。日本母亲截然相反,新生儿被看作独立分离的存在,母亲的责任是要孩子培养成依赖于社会其他成员而存在的一员 。
所以日本母亲和孩子的身体接触比西方母亲要多得多 。
比如整个学前期日本儿童会和父母同睡,因此,西方将日本家庭称为“肌肤关系” 。
比如在儿童阶段早期,母亲对他们要求极少,通常会纵容和溺爱,表现出很强的母亲和孩子的感情联系 。
在亲子游戏方面也是如此 。
西方母亲利用玩具让儿童注意它们的特征和功能,鼓励孩子观察世界 。
日本母亲则将自己置身于游戏当中,强调联系母亲和儿童的规则 。
比如同样玩汽车玩具,西方母亲会说:“这是汽车,看到了吗?喜欢吗?汽车有漂亮的轮子 。”
日本母亲则会说:“过来,这是汽车,我把汽车给你,你再把它给我,谢谢 。”
西方母亲的目的在于使儿童将注意力集中于玩具上,日本母亲则希望儿童注意力集中于人际交流 。
当然,二者无法绝对区分,美国尤其注重独立性和个人主义,但也包含集体主义教育;日本也并非完全没有个人主义的独立性教育 。二者只是程度不同 。
到底什么是儿童 儿童的定义

文章插图
▲图片源自网络
不同国家的儿童同样处于幼儿园时,文明差异表现得十分明显 。
托宾、吴和戴维森对美国、日本和中国的幼儿园作了比较,清晰发现,美国和中国几乎代表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两种文化的极端,日本则处于二者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