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美国女孩》导演阮凤仪:不要害怕回到原点,重新开始( 二 )


导演阮凤仪
回望而得的心疼与同理 , 阮凤仪借角色说出 。剧中一幕 , 妹妹芳安对日日与母亲争吵的姊姊芳仪说:「你知道妈妈很爱你吗?」对阮凤仪而言 , 芳安这个角色投射了芳仪经历挫折、愤怒前 , 最原本的样子——那些柔软、温暖的部分 。
说到底 , 针锋相对的争吵背后 , 底蕴还是对家人无尽绵长的爱 。
最远的路 , 就是最近的路经历过移民与反移民 , 阮凤仪的生命历程中有需多必须重新扎根、回到原点的状态 , 现在去看那样的人生处境 , 她以泰戈尔诗集中的一句话回应:「最远的路 , 就是最近的路」 。
「从头开始 , 会带来很多挫败 , 当习惯或是接受人生就是会面临许多要重新开始的情境时 , 你就不会对重新开始那么害怕 。或是不会对失败感到那么害怕 , 因为大不了就这样 , 没有去试 , 反而更惋惜 。因归零感到挫败时 , 长远来看 , 到头来会有一个原因 , 我很相信缘分 。」
如同拍下《美国女孩》 , 那些看似绕了远路、感到阵痛的人生过程 , 其实都是让自己更贴近生命、更靠近自己中心的唯一近路 。
专访《美国女孩》导演阮凤仪:不要害怕回到原点,重新开始

文章插图
她笑说 , 创作就是很奇特的一件事 , 「很多创作者被驱使创作很多原因是 , 你有很巨大的痛苦 , 你希望把它抒发出来 , 这东西与自我表达有很大关是 。我自己感觉到 , 如果我要迈向成熟 , 我需要『无我』 , 越无我 , 我可以看事情看得更透彻 。可以更专注在这场戏的精神 , 而不是他的形式 。」
片中有一幕 , 饰演爸爸的庄凯勋独自一人在楼梯间痛哭 , 让观众看见父亲的眼泪里有对家人的不舍与承担 。阮凤仪也在成长与创作的过程 , 脱离孩童时期的「我」 , 以观者的角度去理解父亲 , 明白作为一个男人 , 父亲说得不多 , 但总以行动表达爱的内敛 。
「在我们的文化 , 说爱你很难 , 爸妈总是做得太多说得太少 , 尤其爸爸 。我觉得长大成熟就是要去看到他做了什么 。因为小时后会很在意父母说了什么 , 其实他的爱在很多行动里 。每个人接收爱的方式是不同的 , 我们常常表现爱的行为是不对等的 , 就会两条线这样(手在空中比画) , 形成一个平行宇宙 。需要理解才能慢慢交叉 。」
《美国女孩》中 , 脱了讲述角色对身份认同的迷惘外 , 死亡与失去带来的恐惧也贯着全片 。曾经历意义上的死亡与失去 , 也让阮凤仪对生命的起伏看得淡然 , 「我觉得没有永远的成功 , 也没有永远的失败 , 一切就是过程 。我也会变得蛮活在当下 , 我们有的只有现在 ,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 , 不能等到到时候再来说 , 因为可能没有那个『到时候』 , 这是死亡与疾病 , 很早带给我的礼物吧!以一个不同的形式 , 让我更珍惜拥有的时间 。」
专访《美国女孩》导演阮凤仪:不要害怕回到原点,重新开始

文章插图
因为它还是少数 , 所以我站在这里《美国女孩》拍下90后女孩与母亲的女性生命故事 , 早期阮凤仪也曾于专访中提及:「我进入这行最大的动力是想讲述更多女性故事、华人故事 , 华人有很多种身份 , 而不是只是移民 。」
纪录下女性故事之所以重要 , 以阮凤仪的话来说 , 是因为女性发生的精彩故事 , 与变成作品的比例太不成正比 , 所以她写、她拍 , 「如果有很多人拍了 , 它变成主流 , 我觉得很棒 , 那我就会去做别的事情 。不是有个名言吗?村上春树说过:『在高大坚硬的墙和鸡蛋之间 , 我永远站在鸡蛋那方 。』因为它还是少数 , 所以我选择站在这里 , 也因为意识到生命本身的力量来自于这种柔弱吧 。生命都始于很脆弱的开始 , 那是很珍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