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舍后,我的教学环节如下:
(一)初读课文,初感“美丽、幽雅、有趣” 。
出示课后练习一,预习时你跳过了哪些词?你联系上下文理解了哪个词?
借助资料、图片,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云锦”和错综、交错等词汇 。
出示课后练习二 。哪些句子提示我们这是一个梦境?出示朗读 。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结合课文说一说 。
(二)品读第5段,感受记忆中景物的“美丽、幽雅、有趣” 。
(三)品读第7段,深入理解梦中景物的“美丽、幽雅、有趣” 。
(四)总结升华,以读悟情 。
据文体,选教法
《好的故事》是选自鲁迅先生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诗是一种现代文体﹐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 。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 。散文诗的语言还带着作者独特的情感,读散文诗应读出作者散落在字里行间的情绪和情感,教散文诗也应采用与散文诗相适用的教学方式,教出散文诗的味道来 。汪曾祺认为,作品语言不是外部的,不只是形式和技巧,语言具有内容性 。抓住《好的故事》语言形式上的特点,通过深究散文诗的语言形式,在云锦的错综和故事的错综之间建立联系,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内容 。
我深入研读了这篇散文诗的情绪、跳跃的想象、错综繁多的意象,发现了这些规律:例如第5和第7自然段的语言非常诗意化,比如长短句的交错运用,读来更有节奏感;反复的修辞强的运用(拉长反复,红色反复),强调了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想象大胆、奇特(胭脂水、红锦带);借助梦的依托,思维极具跳跃性,尤其第七段写大红花不一次写完,而是和狗、云等景物交错着写……但这些诗歌的语言特点不能直接告诉学生 。据体而教,依文定教,不讲文体知识,而是利用文体知识来理解言语的规律,利用散文诗独有的特点来指导朗读 。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有层次性的朗读,在读中品悟语言,在读中感受散文诗的特点 。另外,散文的抒情和议论在散文诗中亦有体现,在教学中也可以通过以读促悟来感受作者所抒之情,所感之论 。
第5段描写作者记忆中的河,作者的思维就充满了跳跃,一会描写植物、一会描写动物,又到植物,接着写建筑和人,然后又跳跃到事物和人、事物、景物……这样的表达特点,乍看很乱,但当抓住中心句“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来品读后,发现不但不乱,反而非常生动、有趣 。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受山阴道两旁景物的错综多变 。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故事 。自己读一读第5段 。
师:这是哪里?这里有什么?分类读(植物、动物、事物、人等分类)感受有趣 。
师:我们还可以把自己想象在船里,两岸的景物扑面而来,我们读快一些,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生1:我感到景物太多,让人应接不暇 。
生2:我感到景物错综多变 。
师:再用颜色把词语或短语标出,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3:我发现景物的字数不一样 。
是的,从一个字到多个字,字数的长短交错变化让我们读起来更有节奏,节奏的变化更让我们感到山阴道的勃勃生机 。
师:怪不得古人云:“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
第七段也描写梦中的景物,我们同样可以发现语言诗化的特点 。比如,有三个句子都描写大红花(斑红花),但这三个句子却没有一次写完,而是分开在同一段落不同的位置,和描写茅屋、白云、狗的句子交错在一起 。这样写不但体现出作者思维的跳跃,符合梦境的错乱,而且富有一种错综的美感 。这三个句子虽然分开,但都写出了大红花在水中拉长(伸长)的特点,“拉长”这个词重复了两次,最后用“伸长”,他们是同义词,同义的反复是为了强调,强调大红花随着水的流动不断变长的形态,富有动感的美感 。同样反复的还有“红”色,“红”字在第7段中出现了六次,红色代表喜庆、吉祥、如意、热烈……反复出现的“红”是否为了突出作者某种“好”的情感 。
师:(出示第七段描写大红花或斑红花的三个句子)这三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点?
生1:都描写了大红花(斑红花) 。
生2:都写出了大红花在水中不断伸长的动态 。
师:有个词反复出现——拉长,反复写是为了强调什么?
生3:强调大红花不断拉长的样子 。
师:还有种颜色也不断重复?——红色,红色代表什么?
- 美国白宫在美国的哪个城市?华盛顿特区
- 水尤清冽的尤是什么意思?小石潭记原文翻译及注释
- 430身份证号码开头是哪里?湖南的开头4301是长沙
- 武都是哪个省的城市?甘肃省陇南市下辖市辖区
- 含萃枫苷的食物有哪些?多不饱和脂肪酸,黑巧克力,花生等
- 180毫升水等于多少克?毫升跟克的换算
- 蓬字是什么结构的字体?
- 具告以事是什么特殊句式?司马迁的《鸿门宴》知识点
- 什么的季节填上合适的词语?美丽浪漫温暖的季节
- 琥珀的科学价值是什么?浅谈缅甸植物珀的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