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变迁70年 一位70岁老人的“三宅一生”

 
[ 亿欧导读 ]消费者对品牌的追求会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家具企业需要着力打造自己的品牌文化和品牌价值。
行业变迁70年 一位70岁老人的“三宅一生”
文章图片
图片来自“亿欧网”
1949年至今,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中外建交,每一件激荡的历史岁月都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这70年间,我们见证了众多企业家、政治家、学者成为民族英雄。
对于中国的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也许并不知道那段历史发生了什么,也不认识我们口中的民族英雄,但那段不平凡的岁月所带来的影响,却渗透进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70年间,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条件、意识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但“家”这个字在人们心中的分量从未改变,房子是大多数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一生三宅”,每个人一生都有三套房,青年安家、中年置业、晚年养老。
一个五线小城的郭秀荣老人今年70岁,生于1949年,新中国最不平凡的一年,和中国的绝大多数老人一样,郭秀荣的文化程度不高,不能理解这70年间中国发生了什么,但却能清楚的回忆出这些年衣食住行的变化。
【行业变迁70年 一位70岁老人的“三宅一生”】70年间,我国家具行业经历了多种变化,20世纪50年代,京式、广式、苏式传统明清家具逐渐落寞,海派家具兴起;80年代初,板式家具崛起;90年代,中国传统家具的风格和功能逐渐走向现代化,演变成为如今倍受欢迎的新中式家具;如今,定制家具成为霸主,占据家具消费市场的大半壁江山……
家具风格和功能的转变所反映出的情况是,一方面是我国经济增长带动了家具产业升级和进化,另一方面是我国人民生活条件和审美水平不断提升。
根据郭秀荣老人的回忆,我们发现她的一生中出现的转折点都有背后的历史渊源,也暗含了我国家具市场70年的沉浮。1949-1978
公开资料显示,1949年前后,西方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在中国已经广泛传播,当时的一些老师傅将西方家具做了一些本土化改进,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海派家具,在以北京、天津、上海为代表的港口城市或租界城市,这种家具格外受到欢迎。
行业变迁70年 一位70岁老人的“三宅一生”
文章图片
而与此同时,中国更为普遍的现状是百姓的生活依然穷苦。
1949年前后,我国城镇和乡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占消费额的比重)分别为80%和90%,老百姓处在一个勉强维持温饱的状态。据郭秀荣回忆,年轻时她们一家五口一直住在一个60平米的土坯房内,家里只有几张简陋的桌椅,以及一个大的木制箱子供全家使用。
这种情况延续了20年之后,1968年郭秀荣结婚,这是老人一生的第一宅,生活慢慢有了起色。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国内环境的封闭,我国社会的经济活动和工业制造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家具行业同样受到了冲击。在当时,中国家具处于一种“闭门造车”的状态,海派家具逐渐陨落,当时的家具主要以实用性为主,主要是为了满足当时的基本生活需求。
那段时期实行计划经济,人们对于商品的渴求十分强烈,所以“木匠”成为了一个备受追捧的行业,即使买不到家具,木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打造家具,郭秀荣老人的丈夫就是一个木匠,老人回忆“当时依然很穷,但可以攒一些木材自己做家具,生活开始变好了”。1978-1998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越来越轻松,人们的生活好了,思想也跟着变了起来,三代、四代同堂的大家庭结构开始出现了瓦解。1985年,改革开放已经影响了全国各地,郭秀荣一家用两千块买下了国家此前分配的福利房,脱离了父母单独生活,这是老人一生的第二宅。
第二宅的情况明显好了很多,根据老人的回忆:“家里的家具基本齐全,到处都能买到家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