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为何追不上片仔癀? 同仁堂保健品

同仁堂保健品(同仁堂,为什么赶不上片仔癀?)
【阅读提示:本周本订阅号将推出“中医”专题,五篇文章致力于中医赛道 。请继续关注 。下周将推出“养猪”专题,敬请关注 。】
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同仁堂是中医之一品牌;但就a股总市值而言,片仔癀和云南白药处于之一阵营,优势巨大,同仁堂只能与白云山和以岭药业处于第二阵营 。
如果高于股价,差距会更明显 。2010年底至今,片仔癀总市值从102亿增长到2955亿(2021年7月21日),增长近28倍;同仁堂从178亿增长到548亿,只增长了2倍 。
老中医品牌怎么了?
中药老字号
同仁堂创建于1669年(清康熙八年) 。从清朝雍正元年开始,同仁堂就致力于御用药房的药品使用,为清朝皇室服务了200多年,成为其发展史上的一大亮点 。
同仁堂不仅卖中成药和药材,还自己做丸、散、膏、丸 。作为老字号中药,同仁堂的崛起得益于其对药品质量的高标准和高要求 。不言而喻,早在民国时期,同仁堂就在药材的生产和销售方面建立了较为科学的体系,这是一句消费者津津乐道的古训:“循肘皇后,辨地产,虽加工繁杂,必不敢省工,味贵,必不敢减物力” 。
比如在药材生产上,与当时大部分药店注重培养全才不同,同仁堂强调“一角工作”,每个人一辈子只做同一份工作,从而兼顾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员工激励层面,同仁堂的工资比当时同行低,但提成很高,间接把员工和药店的利益捆绑在一起,让员工自觉维护药店的利益,形成了“大多数人管少数人”的文化 。同时,当时同仁堂员工的伙食标准明显高于同行,员工有很高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
1954年,北京同仁堂参与公私合营,隶属于北京药材公司,并不断发展壮大 。1994年,以同仁堂产品为龙头,以北京中医为主体,成立北京同仁堂集团 。1997年,同仁堂集团将旗下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北京同仁堂第二制药厂、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北京同仁堂中药厂、进出口分公司、国外业务部等六家单位的生产经营资产打包,独家发起设立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以下,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在讨论经营主体时将简称“同仁堂”)在a股IPO上市 。
上市以来(1997-2020年),公司营收从6.27亿增长到128.3亿,复合增长14% 。净利润从1.02亿增长到16.2亿,复合增长12.8% 。目前,同仁堂主要从事中成药的生产和销售,分别对应于财报中的医药行业板块和医药商业板块 。2020年,两家公司的营收比约为51:49,基本是50/50 。但是,毛利率相差很大 。医药行业板块毛利率为36%,医药商业板块毛利率仅为23.5% 。
从近十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同仁堂从2010年到2018年一直保持稳定增长,营收复合增长17.8%,净利润复合增长16.1% 。但从2019年开始,营收连续两年下滑,增长乏力 。

2019年出现了业绩下滑 。一是六味地黄丸、黄羲丸、金匮肾气丸等部分核心产品产能转移,新厂进度低于预期,导致产销量下降 。第二家公司主动放缓开店速度 。2019年零售药店44家,比2018年减少64家,拖累收入增长 。2020年业绩下滑主要受疫情影响 。
从人口老龄化、消费升级等中长期因素来看,居民健康意识和购买力不断提升,具有“治未病”独特优势的中医药产业迎来良好发展机遇 。公司主要产品仍处于黄金轨道,短期业绩波动不会影响长期发展趋势 。
三大核心竞争力
1.强大的品牌力 。30余年的经营历史,200余年的帝国药房药品供应历史,以及“加工虽繁,不可省工,口味虽贵,不可减材”的制药古训,同仁堂拥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
根据同仁堂老员工的口述史记载,民国时期,同仁堂全国知名,业务多为全国邮寄 。铁路网发达后,外地客户络绎不绝,前店外排队买药,很多人去北京就是为了买同仁堂的药 。同仁堂除了自制的丸、散、膏、丸之外,还销售中成药和药材,所以对药材的需求量很大 。有一批固定的药材合作伙伴,很多中药材都是同仁堂先采摘,再卖给其他药厂 。同时,由于同仁堂要求严格,影响力大,没有药商敢把次品卖给同仁堂,以至于很多药企都跟着同仁堂进货,可以省去辨别真伪优劣的功夫 。
目前,隐藏在同仁堂商业历史中的许多品牌价值还没有被充分挖掘 。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产业的扶持和民族文化自信的增强,同仁堂的品牌价值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空 。同时,不同于西药的相对同质化,中药材是高度分化的,不同产地、不同季节、野生或人工条件等 。,都会影响人们对中药疗效的认知,导致人们购买“名牌”中药,同仁堂的品牌价值可以更直接地转化为商业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