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古代战争动辄死伤数万,对于敌人和同袍尸体,最后怎么处理?

在人类历史上 , 自从有了以群居模式的部落产生后 , 随之便带来了战争 。 最初是民族部落之间的战争 , 随着部落发展成为国家 , 战争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 如春秋战国时期 , 交战双方动辄数十万大军 , 战后往往是一片尸横遍野的景象 , 那么战后留下的大量尸体都是怎么处理的呢?
对于古代战争产生的大量士卒尸体 , 可能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土葬 , 但实际上 , 大多数兵士却是无法入土为安的 。 他们战死沙场后大多是被暴尸荒野 , 成为乱葬岗中的一具白骨 , 只有王侯将相、高级军官等少数人的尸身才能被运回故土 , 得以入土为安 。
【历史故事】古代战争动辄死伤数万,对于敌人和同袍尸体,最后怎么处理?
文章图片
虽然古人讲究入土为安 , 这样才能让死者方得其所 , 死者家属也会心安 , 但放在古代战场上 , 入土为安的葬法却难以实现 。 尤其是对于数万人 , 乃至数十万人的大规模战役 , 战后的场景往往是尸横遍野 , 血流成河 , 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做到让每个战死的士卒都入土为安 。
所以大多数战死的敌方士卒往往都会被弃尸荒野 , 除此之外 , 还会采用火化、坑杀、沉河、筑造“京观”等处理方式 。 比如在攻城战中 , 如果对敌方士卒的尸身置之不顾 , 可能就会引发瘟疫 , 因此会采用火烧或者就近掩埋等方式 , 只有己方士卒的尸身才可能会采取土葬 。
需要注意的是坑杀并非是活埋 , 也不等于土葬 , 后文会详细介绍 。 接下来带你详细了解古代处理战后尸体的各种方式 。
置之不顾、暴尸荒野
对于不管不顾这种处理战后尸体的方式 , 通常只适用于野外作战 , 如:两座城池之间的缓冲区、草原荒漠等荒无人烟、或者人烟稀少的地带 。 因为战争发生在远离城池、人烟稀少的地带 , 即便对战后留下的尸体置之不顾 , 也不用担心尸体腐烂产生的瘟疫 。
【历史故事】古代战争动辄死伤数万,对于敌人和同袍尸体,最后怎么处理?
文章图片
其次战场在野外 , 双方对于战死的兵士 , 也不方便将他们带回故土 。 在通常情况下 , 古人运送尸身的方式只能用车拉 , 或者用人抬 , 但对于野外作战的军队来说根本不现实 。 如果用人抬 , 将需要更多的人力 , 就算用车拉 , 也没有足够的车辆运送 。
就算双方在战争中的伤亡不大 , 但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 , 战死士卒的尸体还没有运回故土就可能就已经腐烂 , 对尸体做防腐处理也不现实 。 所以野外作战后留下的尸体基本上只能在战场附近就近处理 , 处理的方式通常只有三种:暴尸荒野、火烧和土葬 。
三种方式无疑是第一种最为简单快捷 , 其次是火烧 , 最后为土葬 。 对于交战双方而言 , 对敌方尸体的处理方式 , 自然首选第一种 , 不仅高效快捷 , 还不浪费时间和人力 。 即便是将尸体火烧 , 也需要大量的助燃物 , 挖坑埋掉更需要浪费不少的时间和人力 。
并且作为战败方 , 逃跑都来不及 , 哪还有时间去处理战后留下的尸体 , 如果是全军覆没 , 那就更没可能去处理尸体 。 而作为战胜方 , 清理战场、缴获战利品才是首要任务 , 其次才是打扫战场处理尸体 , 但处理己方士卒的尸体都忙不过来 , 哪有时间去管敌方 。
【历史故事】古代战争动辄死伤数万,对于敌人和同袍尸体,最后怎么处理?
文章图片
所以在野外作战的情况下 , 对于敌方留下的尸体大多都是不管不顾 , 而这些战死沙场的士卒只能是暴尸荒野 , 成为动物们的食物 , 或者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腐烂 , 化为一具具的白骨 , 直至被风沙掩埋 。 只有那些得到胜利方敬佩的兵士 , 才有可能被厚葬(这里所指的厚葬基本上就是土葬 , 非广义上的厚葬) 。
堆积火烧、火葬
火烧、火葬的处理方式基本上适合任何战场 , 只要不是雨雪等特殊天气 , 加上有足够的助燃物就行(古代火葬的助燃物基本以木材为主) 。 无论是野外战场 , 还是攻城战中 , 用火烧处理尸体的方法也多有采用 。
《史记》记载:“白起为左更 , 攻韩、魏於伊阙 , 斩首二十四万 , 又虏其将公孙喜 , 拔五城 。 ”
这种方法虽然不如置之不管的方式省力 , 但也算是一种高效的方法 , 并且采用火烧、火葬的方法还可以防止瘟疫的产生 。 另外在古代大规模战役中 , 死伤的士卒是巨量的 , 如战国时期的伊阙之战 , 不算秦军的伤亡 , 单被秦军斩杀的魏韩联军就有二十四万余人 。
【历史故事】古代战争动辄死伤数万,对于敌人和同袍尸体,最后怎么处理?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