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r范仲淹这篇《岳阳楼记》应该大家都记得 , 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出范仲淹那份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爱国爱民情怀 , 同时 , 范仲淹也可以说得上是北宋时期的一代名臣 , 其名不下于王安石 。 \r大家都知道王安石变法的事 , 其实北宋经过两次变法 , 而第一次其实就是由范仲淹主持推动的 , 所以说范仲淹称得上是一代名相 。 \r【『范仲淹』宋朝灾民买不起米,范仲淹下令继续涨价,灾民:不愧是好官】
\r然而不同于王安石在变法失败后的名声狼藉 , 范仲淹即使也变法失败了 , 但是不管在哪儿 , 范仲淹都有很好的名声 , 尤其是在民间 。 \r一代贤相范仲淹\r作为当时的大文豪 , 范仲淹通常给人一种手无缚鸡之力文臣的印象 , 实际上 , 范仲淹是一位文韬武略的全才 。 正所谓“文能提笔安天下 , 武能马上定乾坤 。 ”范仲淹作为参知政事时能推动“庆历变法” , 改革整顿吏治 , 推行土地革命 。 作为地方官员时 , 能以非常高的战略眼光审视 , 当时的东京汴梁的地域危机 , 并上疏《论西京事宜札子》 , 提出防备措施 。 \r
\r作为一位熟知军事的上官 , 范仲淹深知良将的作用 , 在延州时期 , 就很注意选拔将材 。 我们所知的北宋名将狄青 , 就是出于他的提拔 , 当初狄青作战十分勇敢 , 临战时常戴着铜面具 , 披头散发地在敌军中冲锋陷阵 。 狄青得到了范仲淹的赏识栽培 , 得知狄青行伍出身 , 识字不多 , 于是还赠予《左氏春秋》 , 劝其认真读书:“你现在是个将官了 , 做将官的如果不能博古通今 , 只靠个人的勇敢是不够的 , 充其量不过是匹夫之勇而已 。 ”\r
\r狄青见范仲淹这样热情鼓励他 , 十分感激 。 在范仲淹的教导下 , 狄青在战斗余暇便刻苦研读史书和兵书 , 精通秦汉以后历代将帅的兵法 , 自身修养不断得以提高 , 成为一名既能冲锋陷阵 , 又精通指挥艺术智勇双全的将领 , 为大宋王朝立下赫赫战功 , 后来官至掌握全国军事的最高长官——枢密使 。 在重文轻武的宋代 , 一个小兵出身的人当上枢密使 , 这是宋朝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奇迹 , 这一切都与范仲淹的栽培密不可分 。 \r
\r提升米价而民不怨?\r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 , 范仲淹是位言行如一的君子 , 一生为国为民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 。 ”\r除了政治军事外 , 范仲淹还有相当“现代”的经济头脑:\r1049年 , 宋仁宗皇祐元年 , 60岁高龄的范仲淹调任为杭州知府 , 第二年江浙一带遭遇大饥荒 , 饿殍满地 , 朝廷下令“两浙流民 , 男女不能自存者 , 听人收养 , 后不得复取” , 可见当年饥荒严重程度 。 \r而范仲淹所在的杭州 , 当地米价一夜之间提高到一斗一百二十文钱 , 这对灾民来说简直是天价数字 。 本来遇到灾荒储蓄不多 , 物价还这么贵 , 很多人都因为买不起米饿死了 。 \r
\r范仲淹见此情况心急如焚 , 如果再不施与措施 , 必将十室九空 , 于是 , 他当即下令让本地的米商把米价提高50% , 由原来的一百二十文一斗升为一百五十文一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