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去世15天,他写下千字情书给女学生:我已爱你二十年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风雨飘摇的近代中国 , 外有列强环伺 , 视我如待宰羔羊;内有军阀混战 , 以天下为群逐之鹿 。 亡国灭种的危机之下 , 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 , 以刀枪、笔墨革旧立新 , 继往开来 , 遂铸就了一个大师辈出的风云时代 。
如今烽烟战火已然远去 , 曾经震耳发聩的呐喊、光耀千古的文章 , 似也随时代的变迁而斑驳泛黄 。
唯有那乱世里浪漫奔放的儿女情长 , 非但未在时光中褪色 , 反而随着世人的津津乐道 , 而历久弥新 。
书香门第、家学渊源与17岁的婚姻
1893年苏州的宝树园里 , 曾被康熙皇帝称赞为“江南第一读书人家”的顾家 , 喜添男丁 , 这个呱呱坠地的孩子就是日后的一代史学大家——顾颉刚 。
文章图片
顾家人丁不旺 , 到了这一代 , 男丁更是只有顾颉刚一根独苗 , 因此祖母对他视若珍宝 , 十分溺爱 , 衣食住行皆由仆人代劳 。 甚至直到他上小学时 , 仍不会自己端碗吃饭 。
唯有一件事对祖母的要求极为严苛 , 那便是读书 。 一个大雨天里 , 顾颉刚想跟祖母告假不去学堂 , 不料祖母声色俱厉道:“就是下铁 , 你也得去!”其督学之严厉 , 大抵如此 。
顾颉刚的祖父是金石收藏家 , 终日喜爱“钩模古铭 , 锥拓古器” , 很早就开始教授他《尚书》、《易经》等艰涩的国学经典;其父和叔父则分别喜爱文学和史学 。
耳濡目染之下 , 顾颉刚对传统文化的涉猎是多方面的 , 这无疑为他日后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顾氏的家学氛围 , 如今几乎不可复得了 。
文章图片
顾颉刚曾这样回忆:“予生在封建家庭 , 二岁即识字 , 五岁即诵经 , 以长者期望之殷切 , ”12岁时 , 顾颉刚写了篇《恨不能》的文章 , 宣示了他一生的志向:“恨不能读尽天下书” 。
17岁时 , 还在苏州第一中学堂上学的顾颉刚 , 就在长辈的催迫下早早结婚 。 妻子吴征兰大他四岁 , 贤良淑德却不通文墨 , 是个旧式教育下只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女性 。
很难说顾颉刚有多么深爱吴征兰 , 但他是个心肠柔软且能为他人考虑的人 ,
认为“男女之情舍吾妇外 , 不应有第二人” , 因此便不似郭沫若、徐志摩般绝情地抛妻弃子 。
婚后的顾颉刚放下对妻子的不满 , 嘘寒问暖之余 , 甚至开始耐心地教导吴征兰读书写字 。 两人算得上是相敬如宾 , 举案齐眉 。
文章图片
1912年 , 刚结婚一年多的顾颉刚就到上海求学 , 次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 二人开始了持续多年的两地分居生活 。 虽然时常通信 , 但相思之苦又怎是书信可以慰藉的?
到了北大以后的顾颉刚 , 开始接受当时中国最前沿的新式教育 。 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 , 他与所有在新、旧文化的冲突中迷茫着的新青年一样 ,
他开始怀疑并重新审视整个中国历史中的一切 , 并思索着一条前人所未曾走过的路 。
在章太炎的课上 , 他被章的博学所折服 , “觉得他的话即是渊博 , 又有系统 , ”同时也有了自己的方向 , “从此以后 , 我在学问上已经认清了几条大路” , “我敢于大胆作无用的研究 , 不为一般人的势力观念所笼罩了 。 ”
文章图片
在中国哲学史课上 , 胡适以西方人研究历史的习惯 , 摒弃了以往从三皇五帝开始讲中国历史的传统 , 鼓励学生们对古史记载的中国史前史展开质疑 。 这或许正是顾颉刚开始怀疑一切未经证实的历史 , 并在不久后开创“古史辨”学派的萌芽 。
另一个对他影响深远的人是王国维 , 顾颉刚“总认为他是最博学而又最富于创造性的 。 ”也曾多次致信王国维 , 愿意“追随杖履 , 为始终受学之一人 。 ”
从王国维那里 , 顾颉刚开阔了眼界 , 知道了
新历史学不仅仅是质疑和破坏旧学 , 更要从实物的证据出发 , 去建设一个基础坚实的新历史大厦 。
与在北大高歌猛进的丈夫不同 , 吴征兰在苏州那个封建家庭里过得并不如意 。
- 情感|丈夫应该在妻子分娩后做什么
- 【推荐阅读】男人怎么减轻妻子的负担
- 六小龄童是什么时候去世的 六小龄童去世了吗
- 感情世界|爸爸去世的伤心短语没有爸爸了
- 感情世界|爸爸去世的伤心短语 缅怀
- 感情世界|爸爸去世的伤心短语你长眠我思念
- 【好文】爸爸去世的伤心短语大全
- 广西一老人去世留下满屋木柴,外孙女眼泪止不住了:再也没人烧了
- 【推荐阅读】发现妻子出轨怎么办?聪明的男人通常这样做!
- 好文推荐-妻子出轨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