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妈妈将两个孩子送上了哈佛, 这是她的育儿秘诀……

一旦离开了学校既定的轨道就会发现,要做大事还要有锁定目标的眼界和百折不挠的坚毅 。品格和个性是有关人生走向的真正决定性因素,而这些恰恰是高分无法保证的 。
小孩的志向今后一定会变,我的原则是18岁后就不管了 。
好比一根棍子,我只能告诉孩子两端在哪里,但棍子的重心在哪儿,握住哪儿能让它平衡,要你自己去试 。
社区里的事,我们都爱搀和 。我们从小给孩子的环境也是这样,孩子必须要有社会责任意识 。
向别人开放你的家、你的心,不怕吃亏,这就是领导力 。领导力不是嘴皮子多么利索,一呼百应多么威风,而是很实在的东西 。
我讲不出进哈佛的秘诀,这样的秘诀也没有价值 。让孩子做喜欢的事、然后全心投入地从头做到尾,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成长和变化,才最重要 。
........................................
从“清华学霸”到“哈佛妈妈”
谈及成长经历,园子不谦虚地称自己曾是“一枚学霸”,甚至“嘲笑”子女不像自己小时候那样轻松考第一 。园子本科和硕士都就读于清华大学,先生是大学同学 。1990年赴美读博后,留在美国生活 。
园子写过一篇文章,在华人家长圈和国内的留学生家长圈中广为传播,题目是《做最好的自己,让哈佛去挑吧》 。这几乎概括了她育儿的核心理念 。用她的话说,“如果我有老三,我可能还用同样的理念养育他,但能不能上哈佛完全不敢保证” 。
【学霸妈妈将两个孩子送上了哈佛, 这是她的育儿秘诀……】园子认为,美国高校录取学生时,除了关心念书能力,还考察该生“是个怎样的人” 。
作为一名“接受了那个年代的中国能提供的最精英教育的人”,园子反思,应试教育一门心思冲高分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
“一旦离开了学校既定的轨道就会发现,要做大事还要有锁定目标的眼界和百折不挠的坚毅 。即使做个平凡快乐的普通人,也要有为人处世的智慧 。”园子说,品格和个性是有关人生走向的真正决定性因素,而这些恰恰是高分无法保证的 。
当女儿被麻省理工学院(MIT)和哈佛同时录取时,园子给女儿的建议是,如果去MIT,就挑个文科专业;如果去哈佛,就选些理科课程 。有人对她专挑“薄弱学科”的建议十分不解,她的解释是,MIT的理科课程设置本就很扎实,哈佛文科也很强,她希望女儿在本科阶段接受“通识教育”,文理都学点,更加平衡 。
最终,两个孩子都选择了理科专业 。园子告诉采访人员,儿子研究生阶段想读法学院,或许会去从政 。但在她看来,儿子现在定下今后的发展之路还为时过早,“小孩子嘛,志向今后一定会变 。我的原则是18岁后就不管了” 。
作为家长,园子的心态非常“放松”,“他们上大学之后接触的人比我们更多、眼界比我们开阔 。我不会帮他们做任何决定,不过如果他们觉得爸爸妈妈的意见有价值,欢迎找我们讨论” 。
中西结合的家庭教育
园子的家中三代同堂,“中国化的教育理念”主要由家中老人“灌输” 。据园子的儿子回忆,姥姥姥爷总是告诉他们“先苦后甜”、“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与西方随时享受生活的理念不同 。
虽然园子谦虚地表示,孩子思维中的中国理念主要依靠家中长辈的耳濡目染,但她实际上很早就用物极必反、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建立孩子们的处世哲学 。她告诉采访人员,自己在孩子上初中时就鼓励一双儿女独自去探索和把握事情的尺度 。
“好比一根棍子,我只能告诉你两端在哪里,但棍子的重心在哪儿,握住哪儿能让它平衡,要你自己去试 。”她告诉孩子们,所有的事情都有好有坏,要自己去揣摩衡量 。
园子认为辩论是很好的训练,他的儿子也表示从辩论中得到的收获最多 。因为在辩论之前,必须对正反两方都做准备,“这就训练孩子从两方面看问题,而且都要看得尽量全面” 。
作为和先生双双从清华毕业的高材生,园子的育儿理念中不仅有知识分子的理性,也有美国式的放手 。她的家中没有家长制的气氛,环境非常平等,有什么事情需要决定的时候,恨不得一人一票来决定 。
在美国把孩子带大,园子觉得“很幸运”,因为“美国名校的指挥棒指得正合适,即使按照录取要求去发展,最后没进名校,从这个过程中学到的东西也让人受益” 。
“美国名校关注的素质比如正直、创造力、领导力、激情、坚定,都能让孩子受益终生,比简单的提高分数和堆积各种课外活动的小时数更有意义 。” 园子说,自己孩子小时候“爬藤”的压力还没那么大 。“初中之前没有拼命学习,到高中才有为上大学做准备的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