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小理”2021财报横评:理想亏得少、小鹏卖的多、蔚来收入高
文章图片
理想亏得少、小鹏卖的多、蔚来收入高 , 都是赢家 。
文丨智驾网王硕奇
每年的三月底 , 各种上市公司去年年度的财务报表就会公布 。
截至3月28号 , 理想 , 蔚来 , 小鹏按照顺序也公布了自身的财报 , 但从时间上来说 , 理想快了小鹏和蔚来将近一个月 , 无论是销量还是年报 , 通常先出来的 , 可以表现出来更多的自信 。
没错 , 理想的关键性指标领先于其他两者 , 更重要的是理想距离盈利已经尽在咫尺 。
从销量上看 , 理想是三家最少的 , 但理想销量的增长率是最多的 , 并且仅仅依靠单一车型做到 。
但三家的销量差距区别不大 , 都处在9万-10万的区间内 , 小鹏的平均售价最低 , 成为去年三家之中销量最高的车企 。
在销量接近的情况下 , 营收与平均售价的高低排序相同 , 蔚来的收入最高 , 但小鹏的收入增长率是最高的 , 这与P7单一车型月交付过万有很大的关系 。
文章图片
再来看单车的利润 , 理想与蔚来超过20% , 但他俩高毛利的原因不一样 , 理想因为电池小 , 蔚来因为售价高 。
【“蔚小理”2021财报横评:理想亏得少、小鹏卖的多、蔚来收入高】而小鹏的利润只有11.5% , 与成熟车企相近 。
但最令人感觉到意外的是 , 理想的净亏损竟然只有3亿人民币 , 相较于小鹏和蔚来40-50亿的亏损 , 简直就是在盈利的边缘 。
文章图片
即使把研发成本的差额减去也是同样的结果 , 并且理想的第二款车也在日程上 。
文章图片
可以说理想对于技术路线的选择 , 至今仍然享受着红利 。
目前已经到了三月份 , 更重要的事情是向前看 , 三家新势力对于未来也有更多的规划 。
理想预计第一季度车辆交付量为30,000至32,000辆 , 较2021年第一季度增长138.5%至154.4% , 收入总额为人民币88.4亿元(13.9亿美元)至人民币94.3亿元(14.8亿美元) , 较2021年第一季度增长147.2%至163.7% 。
小鹏对于一季度的展望为 , 汽车交付量将介乎33,500至34,000辆 , 同比增长约151.1%至154.9% , 总收入将介乎人民币72亿元至人民币73亿元 , 同比增长约144.0%至147.4% 。
如此看来理想与小鹏的第一季度目标高度一致 , 蔚来却有些不同 。
蔚来对于第一季度的预测将交付新车25000-26000台 , 同比增长24.6%-29.6% 。 总营收将达到96.31亿元(15.11亿美元)和99.87亿元(16.67亿美元)之间 , 同比增长约20.6%至25.1% 。
可以见得蔚来对于当下的增长并没有过高的期望 , 而蔚来要强调的依然是服务和补能网络形成核心竞争力 。
截止目前 , 蔚来已建成蔚来中心46家和蔚来空间341家 , 覆盖城市155个;同时 , 已建成蔚来服务中心60家 , 授权服务中心179家 , 总共覆盖城市146个 。
在销售和服务网络快速扩张的同时 , 不断优化网络布局、提升单点运营效率 , 始终保持了高品质的用户服务水准 。
2022年蔚来将继续在中国扩展销售服务网络 , 计划全年新增不少于100个销售网点 , 新增超过50家蔚来服务中心和授权服务中心 。
文章图片
而在今天 , 蔚来的ET7也正式开启了交付 , 并且随着ET5最终投放市场 , 车型逐渐打入30万区间 , 蔚来的销量快速增长与高利润的价值才能体现 , 高额的服务成本才能分摊 。
2022年 , 第一季度 , 新势力遇见了锂电池 , 依然缺少芯片 , 融资途径几乎没有 , 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 三家传统意义上的头部新势力在财报的数据上也各有各的难处 , 蔚来销量增长难 , 小鹏车辆利润少 , 理想车型研发慢 , 但这些因素并不能影响三家财报依然是正向的发展 , 亏损不断在收窄 , 只是理想表现的更突出 , 销量不断在增加 , 只是小鹏增加的更快 , 新车型和现金流在不断的扩充 , 只是蔚来进展的更快而已 。
三家车企都处于不同的阶段 , 面对不一样的困难 , 有着不一样的进步 , 都交上了拥有自身特点的答卷 。
【关注智驾视频号 , 关注智驾前沿】
- 孟晚舟亮相:近10万蝴蝶胸针抢镜,知情人称寓意“破茧成蝶”
- 童年的“伴奏带” 童年 伴奏
- 车300:曾是家喻户晓的“小型车之王”,如今跌至7.49万仍卖不动
- 400万宾利实线加塞,女司机撞上去教训,“反正对方全责”
- C1车主“乐”了?有了“增驾照”,电动车三轮等都能骑?咋回事
- 马自达放“大招”!CX-60混动/直六都有,新马6应该不远了
- 宇宙会“轮回”,宇宙还会爆炸吗?科学家这样说的
- 古人看相俗语“小财看鼻大财看眼”从相貌看贫富,到底有没有道理
- “全满贯”冠军李晓霞变身“大白”
- 空调大战启示录:美的比格力贵一个“海尔”,背后的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