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习社」为何会有大量重名的政权?,国号命名的两种套路:元明清之前( 二 )


被周朝灭掉的商朝 , 国号比较公认的来历是图腾 。 所谓“天命玄鸟 , 降而生商” , “商”字在甲骨文里的图像就是一只鸟 。 这个部族因此以之自命 , 称自己为商人 , 他们受封的土地称为商地 。
周的始祖后稷和商的始祖契 , 都是身份显赫的大贵族 。 相形之下 , 楚的来历要草率得多 。 楚 , 又称荆楚 。 本意是荆条 。 据《清华简》 , 楚国祖先的生母难产而死 , 以荆条捆缚下葬 。 国号“楚”字由此而来 。
但还有更简略的 , 《战国策》里有个国家叫中山国 。 由鲜虞部族建立 。 初建之时 , 城中有山 , 于是国名就叫中山 。
总而言之 , 很乱 。
【「历史研习社」为何会有大量重名的政权?,国号命名的两种套路:元明清之前】历史传承的复杂综合体
很乱的原因 , 一是分散 , 二是动荡 。 而分散又源于动荡 。 比方周人的始祖 , 也不想跑那么多地方 , 奈何敌人追着打 。 要是能安安稳稳在一个地方过一辈子 , 孙子才愿意搬家 。 而没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环境 , 大伙彼此跟防贼似的 , 也不容易分散起来 。
周朝分封诸侯 , 并不是分散和动荡的结束 , 但它至少开了一个好头 。 在长达八百年的时间里 , 天下皆以周为共主 , 这就是秩序 。 周和各大诸侯国之间 , 各大诸侯国彼此之间 , 各大诸侯国内部 , 还是有一定规矩的 。 这规矩也许体现在对礼法和承诺的尊重 , 比方征讨不贡 , 比方不趁敌军渡河而偷袭 。 也许体现在对职业的敬畏 , 比方史官为了直书弑君的逆臣不惜排队送死 。 但它同时也产生了一个副效果 , 就是在传承数百年以后 , 诸如“齐”“鲁”“秦”“晋”等各大诸侯国已经各自成为足够大的独立个体 。 它们拥有明确的地理疆域 , 有足够的内部认同和向心力 , 国民也形成区别于别国的独特特征 。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所说 , “齐带山海 , 膏壤千里 , ??其俗宽缓阔达 , 而足智 , 好议论 , 地重 , 难动摇 , 怯于众斗??而邹、鲁滨洙、泗 , 犹有周公遗风 , 俗好儒 , 备于礼??(关中)地小人众 , 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西楚)其俗剽轻 , 易发怒??南楚好辞 , 巧说少信 。 ”如果翻译成山东人厚道有文化 , 四川人讲安逸 , 徐州人脾气大 , 两湖人狡猾会做买卖 , 即使到今天 , 或许还会有人同意 。
「历史研习社」为何会有大量重名的政权?,国号命名的两种套路:元明清之前
文章图片
鸿门宴 , 戴敦邦绘
到这个时候 , 这些诸侯国的国号就已经不是简单的一个字 , 而是包含着地域、人文、历史传承的复杂综合体 。 即使这个字具体代表的部族已被取代 , 国家已被消灭 , 这个字的意义仍然在 , 并且将一直传承下去 。 春秋战国以后 , 这些字被新兴的国家和朝代一次又一次沿用 , 根源正在这里 。 这种传承 , 甚至直到今天 。 今天的山西省简称“晋” , 山东省简称“鲁” 。 而“燕赵子弟”“齐鲁大地”“惟楚有才”等一系列的词语 , 至今仍时常见到 。
所以当秦完成统一 , 建立帝国 , 国号定为“秦”是顺理成章的事 。 而几乎也就在同时 , 天下出现一个谶语 , “楚虽三户 , 亡秦必楚” 。
这时的楚国 , 作为国家概念已经被灭了 。 但楚地仍在 , 楚人仍在 , 楚国的贵族们仍在 。 在他们的内心里 , 并不认为秦统一了天下 , 他们就自然转变为秦人 。 楚国名将项燕之后项梁、项羽起兵抗秦 , 就以“楚”字号召天下 , 并找到以前楚国王族的后裔 , 牧羊人熊心 , 立其为楚怀王 , 后尊为义帝 , 自称西楚霸王 , 牢牢地扣住“楚”字 。 然而项羽没想到 , 他最大的敌人既不是秦始皇 , 也不是天下名将 , 而是一个起初不但扯不上任何字号 , 甚至连画风都不一样的无名之辈刘邦 。
《史记·项羽本纪》:项籍者 , 下相人也 , 字羽 。 初起时 , 年二十四 。 其季父项梁 。 梁父即楚将项燕 。 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 项氏世世为楚将 , 封于项 , 故姓项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