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习社」为何会有大量重名的政权?,国号命名的两种套路:元明清之前

夏商与西周 , 东周分两段 。 春秋和战国 , 一统秦两汉 。 三分魏蜀吴 , 二晋前后沿 。 南北朝并立 , 隋唐五代传 。 宋元明清后 , 皇朝至此完 。
这首《中国历史朝代歌》 , 大概是笔者这一代人对中国历史朝代最朴素的记忆 。 我们上学那会 , 背的就是它 。 用现在的眼光看 , 它当然还很粗略 , 甚至有可以商榷的地方 。 但作为一首仅有五十字的普及型歌谣 , 它已经尽量做到了完备 。 更简单的版本也不是没有 。 如下:
“商周秦汉 , 商周秦汉 , 隋唐宋 , 隋唐宋 。
元明清Republic(注:中华民国) , 元明清Republic , 毛泽东 , 毛泽东 。 ”
这首不但更简单 , 而且可以和着《两只老虎》的调子唱 , 寓教于乐 , 十分呆萌 。 当然我们知道《两只老虎》也是神曲 , 然而和上一首比起来 , 它缺失了很多部分 。 比方说 , 从西周到东周 , 以至春秋战国 , 它统一以一个“周”字代替 。 这也不是不行 , 毕竟西周和东周只是周的两个阶段 , 而春秋和战国只是东周的两个时期 。 但这些阶段汇总的周王朝 , 历史跨度长达近八百年 。
「历史研习社」为何会有大量重名的政权?,国号命名的两种套路:元明清之前
文章图片
甲骨文“周”字 , 其形状为种满庄稼的农田 。 周部族的始祖后稷 , 本身就是农耕之神 。 但这一部族正式以周为名 , 还要等到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古公亶父)率领部族移居到岐山以南的周原为止 。
这么长的时间 , 可以出现很多变化 , 发生很多事 。 把它一概省略 , 以后的事就很难解释 。
比方说 , 纵观中国历史各朝代的国号 。 春秋时候的强国如晋、齐、秦、宋、楚、鲁、吴、越 , 战国的强国如齐、楚、燕、韩、赵、魏、秦 , 这些国号以后会一再在中国历史上出现 。
三国时代的魏、吴 。
南朝的宋、齐、梁、陈 , 北朝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
五代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
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前燕、后赵、成汉等许多国家 。
乃至于我们通常认为是大一统朝代的晋、隋、唐、宋 。
这些国号 , 一眼望去 , 大都是春秋战国时代国号的翻版 。
而自宋以后 , 封建王朝最后三个大一统朝代 。 大元、大明、大清 , 这三个国号 , 则别开生面 , 清新脱俗 , 不大容易在历史上找到渊源 。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 国号的演变中蕴藏着怎样的历史密码 , 究竟应该怎么看待国号?要解答这些问题 , 我们不妨把眼光放远一点 。
那些随心所欲的国号起源
公元前1046年 , 周武王率诸侯联军在牧野和商朝军队展开决战 , 商朝灭亡 , 周朝建立 。 之前 , 周弱而商强 , 战争打得相当艰苦 , 据《封神演义》讲 , 还有很多神仙参战 。 所以周朝建立之后 , 第一件大事就是分封诸侯 。 诸侯中资格最老功劳最大的是尚父(即传说中的姜子牙) , 受封于齐 , 武王最杰出的弟弟周公旦受封于鲁 。 另一个弟弟召公奭被封在燕国 , 商朝旧贵族微子被封在宋国??
这件事的历史意义之所以重大 , 在于它第一次在法统上承认并确定了各诸侯国的国号 。 在此之前 , 像“齐”“鲁”“燕”“宋”这些名号 , 也不是没有 , 但起源十分随心随性 。 以图腾为名 , 以姓氏为名 , 以部族为名 , 以居地为名 , 什么样的都有 , 而且往往互相掺杂 。
「历史研习社」为何会有大量重名的政权?,国号命名的两种套路:元明清之前
文章图片
《后稷事迹图》 , 明 , 仇英 , 绢本设色 , 纵32.5厘米 , 横32.6厘米 , 出自《帝王道统万年图》册 ,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 周的始祖后稷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 , 曾在尧舜时代当农官 , 教民耕种 , 被尊为稷神
周朝自己这个“周”字就是很好的例子 。 “周”字在甲骨文中的形状 , 是种满庄稼的农田 。 周部族的始祖后稷 , 本身就是农耕之神 。 但这一部族正式以周为名 , 还要等到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古公亶父)率领部族移居到岐山以南的周原为止 。 周原顾名思义 , 是很好的平原 。 他们迁移到周原 , “定国号为周 , 粗具国家雏形” , 或许他们可能会再移居到别的地方 , 起别的名字 。 但既然一跃打败了商朝 , 成为天下诸侯的共主 , 这个“周”字从此就有了合法性和权威性 。 从此以后 , 不管周朝的重心几度变化 , 都城从镐京迁到洛邑 , 这个“周”字就此屹然不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