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市购物中心』中小城市购物中心运营存在的七大误区( 三 )


譬如笔者接触过河南某县,该县级市经济十分发达,社会繁荣发展,但是这个县级市同时交通也是十分发达,公路铁路、高速高铁这些国家级大动脉自东南西北多个方向贯穿县城,国际机场也仅仅距县城二三十公里,县城南临地级三线城市二十公里,北距省会50公里,现在这一省一地两座城市几乎要把这座县城兼并。
这种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和区域位置恐怕在全国也是极少见的,在这样的县城开有几家购物中心,几乎都是半死不活状态,无法盈利。为什么?就是因为高中端消费群体往往南下北上,出于消费身份感和对经营着的信任度考量,他们都会选在省会、地级市实施高端消费。那么,这样的小城市购物中心无疑就成了当地消费者一座可悲的庞大的“试衣间”。团队误区
早在10年前,我国零售业店长的年流动率就已经超过了50%,这个数据相当令人瞠目结舌。而到了2010年后,零售业员工流动率也超过了50%,同时,74%左右的一线员工从业时间不足3年。
随着时代发展,商业理念和商业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新零售、新商业崛起,使传统零售企业人才瓶颈更加凸显。零售行业传统热门职位诸如培训师、店长、市场专员、采购、营运总监、区域经理等已经捉襟见肘、严重不足,而满足新零售、新商业运营条件和专业水准的专门人才更是凤毛麟角。由于零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依然只增不减,零售业人才短缺现象日益突出,这就使行业内企业的人才争夺战进入“白热化”阶段。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些不安于现状的购物中心从业者利用机会,频繁跳槽,试图为自己的前途和收入不惜一搏,期间不乏极端功利者,正是这些人,为企业带来不利局面。尤其是购物中心行业,由于对资金、资源、人才的大规模、大流量需求,使得经营风险更高。
纵观行业,中小城市购物中心在人才引进和团队建设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盲目崇拜大企业。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从大企业挖过来的人才身上,千方百计从大企业、标杆企业不惜代价挖人,以为高价“购进”、空降人才就会摆脱困境、实现提升,结果发现水土不服,所托非人;
2、经验老化,理念无法嫁接。一些从大企业、外埠零售企业挖过来职业经理人或者专业高管,往往会拿以往企业的传统经验在新企业生搬硬套,在企业文化方面进行简单生硬的克隆,这样导致精神无法沟通,理念无法嫁接,企业文化无法融合,管理流程、管理标准、操作办法更是无法移植使用。因为地区不同、企业自身条件不符、企业文化积累不同、经营实力相差过大,最终产生反差与冲突,造成不可调和的矛盾,累及的还是购物中心;
3、虚无缥缈,无法落地。很多挖来的购物中心经理人,或企业空降某地的负责人,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心态浮躁,功利心强,做事武断,形而上学,大事铺张,不能脚踏实地,他们笔端所及之处,都是一些高不可及,甚至是虚无缥缈的计划、方案、目标,导致团队疲于应付,事倍功半,最终铸成错误,给购物中心经营造成损失。
以上种种,给购物中心经营者,尤其是中小城市或县域购物中心提了个醒:靠谁都不是正事,还是自己及早准备,培养有自己“特色”的人才靠谱!迭代误区
零售业,整体商业,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工具的改良与创新,而是商业理念、商业模式的迭代变革。这是一场技术、文化、理念迭代升级所推动的行业质变。比如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新零售。
购物中心走到今天,虽然感染了联网时代商业的迭代变化因素,但是,其基本理念和结构模式还是在沿袭着传统购物中心轨迹,很多购物中心之所以经营维艰,就是因为本质上并未发生改变。
表面上的变化升级只是购物中心炒作概念、玩弄技巧的手段。实质的进化应该从理念和定位重置开始。
过去我们会认为,一般的城市的商业中心只有一个,传统的商圈排他性较强,消费者认知会囿于本地化、商圈化。或者可以说,每一座零售物业都有属于自己的、单一的“势力范围”,跳出自己的势力范围,或者在非商业中心投资类似项目,就会面临很大的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