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奈尔的MPA好申请吗?据说这个项目很水,有了解的人可以回答下吗?
不知道你是从哪里听来这个项目水,这个项目是绝对不水的。
想了解的话我让我们运营编辑团队,找到我们平台的专业导师来解答,他就是康奈尔大学MPA的就读者,最知情不过了。
大家好。我是Steve Li, 现就职于国内一家券商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私募股权投资、资产管理行业有丰富的从业经验。
研究生毕业于康奈尔大学,获公共管理学硕士(MPA),财政与金融政策方向;
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法学学士。
我的背景:
中国人民大学,GPA 3.43
Cornell,GPA 3.78
TOEFL
2009 28+29+23+27(Listen Writing Reading Essay) 107
GRE
2009 580 verbal 800 quantitative 3.5 A
Offer
Cornell University,MPA,学费奖,减免约2/3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 Program in Survey Methodology,学费奖+RA,学费减免约1/3
感谢舒老板和他的运营团队邀请我来作答,很高兴就此机会梳理回顾自己的申请历程,因为留学申请实操部分大家面对的情况各有不同,我在这里重在体现整个申请历程的重要节点,希望用心申请的同学看过之后能有所启发。
留学动机关于为什么要留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对我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学业深造与精进,追求更高的教育环境,完成专业上的升华。不管是本学科还是想要转向专业,美国学校都是更好的选择,我希望接触到世界级名校的教育资源;
第二就是为了开拓眼界,锻炼自己的独立能力,完成人生的一次特别的体验,形成完整的世界观。这个过程中重要的不是厚彼薄己,而是要找到自我发展的落脚点,认识差距,思考怎样让自己周围的环境更进一步;
第三是为了给就业创造更多的选择,加强自己的简历,也增加了潜在的就业地选择。专业跟学校的关系,当时找工作的主流选择还是很倾向于公务员、留校、国企,而出国不仅突破了地域限制,也拓宽了找工作的行业边界。
以上理由,构成了出国留学准备的原动力,我也就此踏上了一条改变人生轨迹的留学之路。
考试准备很多同学可能在本科第一年开始了出国准备,但我当时的情况是直到大二才决定出国,进行前期准备。
当时大概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前置考试准备,我们当时选择专业的主流考试是GRE跟TOFEL,申请商学院考GMAT多一些,申请英国的学校考雅思。我当时报考了托福跟GRE(General)。
由于GRE准备科目跟难度相对大一些,我在大二报了新东方的课程(周末班)来准备,我英文成绩还不错,TOFEL主要靠自学完成,也是用了新东方的教材。事后来看,新东方的课程训练对GRE应试还是很有帮助,尤其在词汇(红包书),writing essay逻辑方面是需要反复训练来应对考试的,毕竟考试时间还是很有限。培训班的过程略显枯燥艰难,那会儿教室还没有空调,大家挤在老旧的教室里,坐着会发出很大声响的座椅,午休的时候买旁边的盒饭跟煎饼果子。我那时也还没有喝咖啡的习惯,困了的时候也真是强撑过去了。
GRE我考了两次,取了相对好一些的1260+4.0,TOFEL考了一次,108分(满分120),用这两个成绩来选择学校送分。考试前后延续近一年时间,整个大二大三的很大精力放在了考试筹备上。可能分数不是申请的决定性因素,但的确是必不可少的部分,而above average的分数基本是名校申请的入场券。不少学校跟专业在网站上已经有披露平均的录取分数线,其实是大家获取理想成绩的一个参考。
选校与专业选校与专业是申请策略的核心部分。我当时的申请策略是一半本专业申请外加一半管理类专业申请。本专业选校的方式是基于专业排名、细分专业排名,以及美国院校跟我们系的合作关系(人大社会学当时排名国内第一,跟境外学术交流比较多),最后综合地理位置等因素框定。学位阶段既有PHD也有硕士专业,以硕士专业为主。
申请管理类专业a的原因更多考虑转换专业,为就业提供更多选择,缺点就是这样会增加整个申请的难度(跨专业、逐个专业准备资料)。
对于跨专业的同学最好要咨询所跨那个专业的学长学姐,第一是能知道专业具体的情况,第二是能知道怎么样去写文书以达到专业的要求。其实跨专业有些更是涉及到一些背景准备,比如知识储备,实习等等。像Admitwrite的学长学姐很多也是跨专业的人,成功转向的他们更加清楚如何在转专业这样不具备优势的前提下,去做背景提升和文书提升,从而拿到名校的橄榄枝。
事后证明多点付出是有回报的,我在本专业跟管理类专业申请都分别拿到了offer。管理类专业选校受到了往届学长学姐的启发,我挑选了一些有连续录取中国学生记录的,专业排名相对较高的,综合排名较强的学校来申请。
文书与材料因为细分专业有3个方向(管理类硕士、本专业细分专业硕士、本专业细分专业博士),直接导致我的文书标准化程度比较低,要逐个有针对性的准备。
其中PS花了最多的时间,主要阐述了个人背景,选择专业的原因,以及未来的职业/学术规划,希望达成的目标,完稿之后请学长学姐帮忙提了些修改意见。
他们的意见包括内容重点的精简与展开,结构的梳理,以及用词的再斟酌等等。我能够出来一版不错的文书,离不开他们站在他人角度给予的中肯意见。我想现在的同学是可以借助文书服务来提升自己的文书的。Admitwrite都是名校同专业的导师,一对一的深度修改是30天内不限次数的,加上有外籍导师的润色,使得文书的素材运用,结构逻辑和语言表达有一个全面的跃升。
推荐信部分当时请系主任、相关方向的选修课老师、以及我的辅导员帮忙推荐。每个老师都是我逐个去沟通的,尽管最后没有用到所有老师的推荐,但对于所有老师的支持跟指导也感念至今。
我的个人感受是,推荐信部分除了知名学者、行业专家、有名望的学校官员外,对大部分申请者来说,并不需要找到特别高端的人事来助力推荐,实际上更需要对你有所了解,能够客观、真实刻画你的学术、品性表现的人来推荐。
当然如果有德高望重的人士极力推荐绝对是申请加分项,但对大部分普通申请者来说,“真实”,亦或说“扎实”的申请材料更为重要。
我觉得大家也可以借助留学机构的帮助,无论是文书,还是选校什么的。像舒老板创立的admitwrite留学他们就既提供半DIY,又提供单独的文书服务。无论是哪种,都是有名校背景的和你专业相同的导师团队来帮助你申请,这点还是很让人放心的。
毕竟现在的留学申请和十年前不一样了,我们那个时候是中介一手遮天,申请服务也是拘于形式化,因此我的文书选择自己来写,然后去到处找人脉帮忙看有没有错误的地方。但是我这种方式当时尚且是能够行得通的,现在应该形势大变了,因为申请名校的中国学霸们越来越多,而他们都是有一些非常专业的人来指导的。现在半DIY越来越普遍,而且服务全面又专业,典型的带头平台就如admitwrite,为彷徨在申请季的同学们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指导,向名校送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新生。
另外视精力,有些学生会考虑全套半DIY,有些人会考虑只文书半DIY。全套半DIY和文书单项服务的区别在于,全套半DIY是涵盖了前期规划,选校定位,文书辅导,面试辅导,以及申请全过程跟踪的。这个价格市面上的中介一般只在4万,但是admitwrite的全套半DIY却只是一半的价格(2万)。因为他们是互联网留学的领航平台,做了开创性的尝试,就是去掉了传统中介的线下运营成本,以及销售环节提成。再来就是,确实他们的重点都放在了服务质量做到第一上,而不是像市面的机构,还在广告营销上打硝烟战。而AW这样小清新,接地气的机构,切实帮助了很多同学收割了梦校offer,也在留学圈子里收获了不少口碑。
学术准备学术准备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充分利用学术会议、论坛的机会。一种是深度参与,直接以学术会议项目组成员、研究助理等身份直接参与,还有一种就是普通的参与,适合大多数申请者,即以志愿者、听众的身份参与,就相关问题与学术人士交流,尤其要注意对相关的panel主题事先有所研究,如果跟申请的方向还能结合起来,顺便遇到回国参会的学长学姐交流经验也是不错的。
得益于学校建立的学术合作关系,当时类似的机会还是比较多的,我也借此跟国外的教授、已经留学的中国学生建立了一定的联系,了解到了目标学校的风格,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准备申请材料。
还有就是我在大三花了一个暑期的时间,参加了北大-UMICH合办的一个专业seminar,跟我要申请的方向直接对口。授课老师直接是国外这门课的教授,报名的学生不限地域,但主体是北大、人大、清华的学生。最后经过一个假期的学习考试,拿到了结业证书。这个经历在我申请中是个加分项,我也顺利拿到了UMICH-Ann Arbor的offer,尽管最终选择了其他学校offer,整个准备跟学习的过程我本人也是受益颇多。
人生实际上就是一系列随机事件构成的,在选择与放弃之间,我们的轨迹也发生了奇妙的转变。在offer选择上,每个同学转念回想可能都有what if I chose...的思考,但我们也要学会拥抱自己的选择,珍惜当下在做的事情,才不会辜负一路走来的努力,纠结于选择之间而患得患失。
实习及课外经历实习经历当时写的是是某券商投行部,这一部分可能对我申请没有直接关系,当时这个机会也是学姐介绍,毕业回头再看还是很不错的实习机会,因为正是国内投行发展的黄金时期。
课外经历部分,主要是学生社团(报社、团委等)、志愿者活动(社区老年人服务),以及学术田野调研(中国教育成长跟踪调查项目组)。
个人感受课外经历更多是对本人学术活动之外的能力展现,重在呈现你的组织能力、实践能力,是否有团队合作意识,是否乐于积极参与社区并给予回馈。这个部分的准备见仁见智,是个性化最好的一个体现,甚至可以加入兴趣爱好,譬如兴趣小组活动,特殊的旅行经历,增加人物立体感。
回头来看,当时大学生活相对容易忽略课外经历这一部分,当今的学生面对的已经跟我们十年前的校园环境不同,这是一个社会网络资源更加丰富的时代,信息获取门槛不断降低,追求个性的自由度空前提高。如果我能在现在这个年代读大学,应该会更加努力在课外活动上参与并包装呈现在留学申请内容中。
其他准备:
等网申提交基本资料后,当时每所学校还需要线下邮寄成绩单、PS、推荐信、GRE跟TOFEL送分、简历等资料。每个学校专业分别打包转好之后就可以邮寄了,我当时找的学校DHL的站点邮寄(中区澡堂旁边的一个打印店)。
邮费+寄成绩+申请费,每所学校也有上百刀的投入,加总起来,对穷学生的整个申请也是一笔支出,所以更要求大家在申请时有针对性,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避免无针对性的准备跟海投。
收offer与行前准备收Offer的时候快递网络还不像现在这么便利,还没有现在这样遍地智能投递柜。我收到的offer既有平邮的,也有FED EXPRESS必须要本人签收的。平邮的offer我是自己收到的,反而需要本人签收的邮件由同学帮忙签收的。拿到offer的喜悦溢于言表,在我看来是人生最开心的时刻之一。那种感觉既如释重负,算是加入已经签了三方协议找到工作、保研成功的同学队伍,宣告大学生活有了下一步的落脚点。同时也觉得收获了对自己学业跟努力的肯定,让我对周边家人、师长、同学等一直以来的支持充满感激。
行前的旅行准备的经验不必多提,现在的学生条件要便利的多。只提一下那会儿的美签还没有十年签,都是是一年一签,尽管我的专业不算敏感专业,因为中美关系历经种种波折起伏,以及历来美签总有拒签案例,还是有点小紧张。当时通过中信银行电话卡预约美国大使馆面签,当天整个过程排队很久,很大一部分是已经移民的人,另外一大半是我这样的学生。
最后的面试过程很快,我仍记得面试官对我说Cornell is a great university, good luck and congratulations!就顺利通过了签证。现在可能觉得签证都不是个问题,但放在10年前(2010年),也算是个小小的惊喜吧。
结语留学申请DIY看似很锻炼人,但个中的迷茫困惑,如果早一点有人指导,可能也会少花些时间,少走些弯路。留学准备要趁早规划,基本贯穿了大学的整个学习、生活、课余活动、实践与实习。如果规划太迟,后期条件基本定型,可谓巧妇难为,希望大家都能尽早找到定位,制订合理的申请策略,以更充分的姿态去追求dream school!
导师背景Master毕业于Cornell University,MPA(康奈尔大学公共管理硕士),财政金融政策方向。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学士。DIY完成研究生申请,方向为管理学、社会学、调研方法论。收到包括Cornell,UMich等硕士录取,专注以就业为导向的留学申请。目前在国内一家券商系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就职,拥有丰富的投资并购、一级市场投资以及资产管理行业经验。
- 『生物谷』治疗HoFH效果显著再生元创新疗法有望第二季度申请上市
- 「乙肝」乙肝新药VIR-2218,国外临床良好耐受,已提交申请临床
- 装修材料 房屋预售许可证这么查证 申请房屋预售许可证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 人工智能 常程发布小米技术全景图,专利申请总数超33000件
- 索尼Xperia Compact系列将于2020年推出:小屏Xperia?
- 『药明康德』坏胆固醇降低一半,再生元创新降脂疗法有望第二季度递交上市申请
- 收费邮箱 电子邮箱申请4大功能知识,邮箱使用畅通无阻!
- 石头科技,智能家居,扫地机器人 小米生态链企业石头科技申请科创板,依赖不如单飞?
- 网易邮箱申请 打开VIP邮箱大全之门,进入163邮箱,探索属于你的邮箱之旅
- 「公租房」重庆公租房申请条件是什么